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教育早已是低收入家庭的奢侈品

优质教育越来越具备奢侈品的特质,稀缺、昂贵、高端。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他们是即买不起奢侈品,也买不起优质教育。教育的投入,估计是家庭最自觉的部分,有多大财力就做多大投入。

文丨熊文(搜狐特约评论员)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提到,有数据统计全世界奢侈品46%是国人买的,要引导城镇家庭加大对孩子教育投入而不是光买奢侈品。而两会召开前,一则“天价学区房”的新闻惊呆了小伙伴们,神秘的买房者以相当于20公斤黄金的价格,买下了一间仅能放下一张床的学区房,为了孩子能就读北京实验二小。优质教育越来越具备奢侈品的特质,稀缺、昂贵、高端。

“天价学区房”的频繁出现证明,中国城镇家庭在孩子教育上的投入比奢侈品的投入要大得多。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教育机会的不平等,优质教育资源一直是具备奢侈品稀缺性的特质。但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出现如此大的教育投入差异,很难再指责中国家庭“光买奢侈品”了,好的教育已经是奢侈品本身了。

《教育法》规定,受教育既是公民的权利也是公民的义务。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应该是政府提供的社会必需品。公立学校应该具备的是普惠性质,然而教育投入的差异,一开始就制造了一批优质学校。学校地位的不平等最终表现在学生升学机会的不平等上了。从一开始,中国学子就注定了与他人竞争,而这个竞争背后所依赖的绝非自己的智商和天赋,而是家庭的背景和财力。

“读书无用论”的再度回潮,恰是无力参与这种教育竞争的低收入家庭的愤懑。失去了接受优质教育的机会,意味着失去了依靠教育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的机会。对于这些即买不起奢侈品,也买不起优质教育的家庭而言,任何引导都无法让他们能够愿意孤注一掷地将命运寄托在教育上,成功则飞黄腾达,失败则万劫不复,两种极端的命运是赌徒的选择而非理性的选择。

过往教育改革,成功地让教育投入在家庭投入中占比迅速增加,除非差异化的教育,否则国家很难引导一个群体在教育中多投入,而另一个群体则可以少投入。国家的引导对于有钱家庭而言,减少的可能是一个包包,而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减少的可能是家庭一年的肉钱。对于小学到高中的这种基础教育而言,理应是国家提供的必需品,而不是现在这样越来越成许多家庭无法承受的奢侈品。对政府来说,提高必需品标准这个责任不能转嫁给家庭。

刘延东副总理这句话或许并不是要将买奢侈品和教育投入对立起来,但是对于买奢侈品的家庭而言,他们无需引导,他们有办法能够获得更优质的教育,在教育竞争中取得有利条件。社会办学与精英教育天然地向他们开放。

而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没有外界的干预,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大部分的命运只是父辈命运的一个循环。教育的投入,估计是家庭最自觉的部分,有多大财力就做多大投入,然而现在的情况是,教育的奢侈品特征越来越明显,必需品的品质在下滑。与优质教育无缘的家庭,自然无缘改变命运。

对于这种情况的改变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双重支持,关于“天价学区房”教育部有意推行混搭学区政策,改变日益火热的“学区房”炒作。而在教育机会平等上,刘延东也在参加湖北团审议是透露,今年985和211高校将增加招收贫困学生六到七万人,免费教育要向贫困地区和家庭倾斜。

家庭收入的客观情况却非国家所能改变,高低收入的差别体现在教育上,则是选择教育能力的差别,选择上的鸿沟,是因为能力有短板,政府要补齐这个,否则耗尽普通家庭的投入。但是政府只能提供平等的机会,低收入家庭是否具备接受优质教育的条件则无法对政府投入求全责备。

这时候就需要社会支持。开放民办教育,在教育慈善上给予政策优惠,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家设立奖助学金,让每位孩子不会因为家庭背景差而失去接受更高更好更优质教育的机会。关于教育投入,国家不能仅是不希望高收入家庭光买奢侈品,还应该认真思考怎样才能避免低收入家庭光买教育产品。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