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前一秒还在反唇相讥人民网“无德无信美国人”栏目,如今有图有真相,那些刚刚兴奋于反打公权力一记耳光的人们,现在自己的脸上难免也会觉得有些火辣辣——尽管有人第一时间认定能去埃及旅游者非权即贵。

  “众所周知,只有日本人才喜欢起四个字的汉字名字,所以,‘丁锦日天’毫无疑问是日本人,而且为涂黑中国才故意用汉字写上到此一游的。有德有信的中国人绝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这是@作家崔成浩25日晚间的留言。


“到此一游”引发国内大讨论。

  这个因反讽而上走红的账号,是加入了上个周末中国互联网上最热闹的一场围观,围观一个名叫丁锦昊的旅游景点涂鸦少年。

  事件缘起@空游无依深夜所发微博,配图正是那7个应是用砖石刻画于埃及卢克索神庙上的歪歪扭扭的汉字——“丁锦昊到此一游”。虽然@空游无依原本只有几千关注者,但这条揭发国人在外丑行的微博却在24小时内获得了近10万次转发。

  前一秒可能还在反唇相讥人民网的“无德无信美国人”栏目,可如今有图有真相,那些刚刚兴奋于反打公权力一记耳光的人们,现在自己的脸上难免也会觉得有些火辣辣——尽管有人第一时间认定能去埃及旅游者非权即贵,但扪心自问,谁又能否认“到此一游”乃是神州大地司空见惯的恶习,参与者之广泛已经致使国人见怪不怪。

  伴随着“你的趣味让所有国人的脸摔在地上;你的趣味让一个文明古国在另一个文明古国丢尽颜面”的满屏斥责,人肉搜索也已开始。也怪当初父母给丁锦昊起名字时太过用心,埋下了祸根——只用了一个晚上,@辣笔小球就宣布“查出来了”:“全国叫丁锦昊的,一共7人。经过笔迹认定,这个丁锦昊是南京人,现年15岁,在某中学就读,小学毕业于南京市游府西街小学。”

  此时,在更多名人大V加入关注后,“丁锦昊”三字已经跃入微博“时事热搜榜”前三,并迅即荣登话题榜首。媒体账号和意见领袖们纷纷就此发表观点,代表央广的的@中国之声提醒各位:“这不是一个人的羞耻。现在中国人走遍了世界,别忘了,出去时,你就是中国”;@经济日报配上表示鄙视的图标,斥道“这才真是刻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了!”;@文冤阁大学士发挥毒舌本色:“建议把丁锦昊童鞋制成木乃伊,在其亚麻裹尸布上写下八个墨笔大字——‘图坦卡门到此一游’”;连@周鸿炜都专门跑来杀毒:“一个叫丁锦昊的中国人,我们不要像他一样丢人好不好!”

  此时,有专家提供了“炫耀心理”的分析,声称这是中国人在模仿《西游记》中孙悟空在佛祖手指上写下‘到此一游’,于是,这个怪罪孙大圣当年没带好头的说法顿时走红。只不过,自有@马伯庸此时提醒各位嬉笑者:“吴承恩是写了孙猴子在如来佛祖手上写到此一游,可紧接着就写了他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啊!”

  的确,就像过往几乎每个时事热点一样,又有公知将话题导向对公权力的不满。比如近来话锋甚劲的@丁来峰,贴出“郑州清代民居被强拆焚烧,守宅老人遭蒙头捆绑”的图片,反思加质问:“如果我们强拆了古都城墙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夷平了千年古刹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推倒了万人坑纪念碑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破坏了文物古建都没有道歉,如果我们污染了名胜遗迹都没有道歉...我们还有什么脸要求一个涂鸦的孩子道歉?”

  指责上梁不正下梁歪的思路,@罗昌平甚至在更早时候就已经提供了另一视角,即“历任领导人不遗余力示范”:“从广义上讲,中国式‘到此一游’包括:皇帝御笔、领导题词、首长批示、通信监控、网络红客、景区碑刻、奴化教育、天安门的那两行标语...这种骨子里头的不朽追求与寡权崇拜,构成了国族亚文化,也是公权系统的次级秩序,相比个人的‘到此一游’,公权力的这类言行更应该被批判、人肉、追责。”

  只不过,眼见话题直奔“民族劣根性”绝尘而去,对反思的再反思亦逐渐浮现,构成了事发24小时后的潮流。@参考消息对这场“举国开骂熊孩子”不以为然:“这里面有个很好玩的逻辑:家丑不外扬就还好,丢脸丢到国外就很严重。如果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做出正面表率,如果熊孩子在国内景点涂鸦时就能被喝止,也不至于祸及埃及。”

  与此同时,对人肉搜索伤害性的担忧也在升温,一方面是26日、27日媒体连续报道“丁锦昊父母主动道歉”、“孩子在家哭了一夜”,围观者的气愤有所缓解,更重要的,人们得知丁锦昊曾就读的南京游府西街小学官网被黑:打开该网站后,跳出一个弹窗,显示“丁锦昊到此一游”,点“确定”后才出现网页内容。

  “黑网的、人肉的、起哄的都来‘到此一游’”——于是,不仅多家报纸就此发表类似《请用文明方式矫正不文明行为》、《原谅境外涂鸦的“孩子”吧》等文字,两家中央媒体的官方账号更是在微博世界里带头矫正。@人民网推荐@武大沈阳之论,呼吁“人肉也须适可而止”:“黑小学官网,能矫正游客陋习?用网络强力来遏制现实陋习是好事,但往前迈一步,强力变成暴力,就会出现舆论焦点转移,反效果。提醒社会和成年人拿出切实办法才是当务之急”。

  可惜,在@北京厨子、@李佳佳Audrey、@李子暘等看来,这种呼吁宽容的“理中客”声音也很伪善:“有人说丁是个孩子,不能直接提他名字、不能转发批评他的微博。首先,毁坏3500年的文物是犯罪!那不是你家砖头随便刻着玩儿的,未成年人一样要承担责任。其次,这孩子显然教育缺失,这么干从未被纠正过(包括刻这7个字时)...舆论谴责神庙刻字,这实际上是个社会自我教育、文明观念普及的过程。一个社会,就是在和平的环境中,通过一件件这样的事让其成员变得越来越文明,并最终成为文明礼仪社会的。假道学拦阻这个上进的过程,却又哀叹社会风气堕落。他们确实是文明的障碍。”

  最针锋相对的仍要数@辣笔小球。这位向以“快意人生”面目示众的经济观察报记者,从不觉得由自己发起的人肉搜索有何不妥,他甚至为此公开斥骂报道丁家父母道歉的现代快报记者是“道德逼”:“道歉,对于他妈来说会以为是一个结点。但是,本球还没玩够了...游戏才刚刚开始”。

  是的,游戏现在又毫无悬念地滑向人肉搜索的唯一终点——官员。@辣笔小球自陈动机时,就已经承认部分缘于丁锦昊所读“名校”及“爱国作文”。这不,还没等到丁家父母的身份背景被查实,自有@菊十一画出任民间福尔摩斯:“从丁锦昊作文以及道歉声明来看,应为体制中人;了解新媒体形势,对于网络危机有着本能的快速反应;熟悉平媒运作规律,精准传播‘孩子哭了一夜’及‘乱刻乱画是普遍现象’等信息;与媒体有关系,同时与掌握媒体的萱萱有关系;年龄应在45岁以下,副处级以上职位。”

  相关评论:

  粗暴也是一种“到此一游”

  “到此一游”镜子照人正己

  丁锦昊的隐私重要还是道歉重要?

  别骂了 “丁锦昊”不是奇葩是集体结晶

专栏策划: 搜狐评论

往期回顾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