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视辩论是一个高深的学问,很多时候,民众对总统候选人的感觉往往就在那一刹那,因而如何去表现自己至关重要。慷慨激昂的宣言和咄咄逼人的气势与此是无缘的,而常常是那些不经意的小技巧赢得了满堂喝彩。1980年,里根挑战卡特,卡特时而指责对手,时而心浮气躁;而里根却像叔叔对待小孩一样,来了一句:你又来了,扫除了通往总统之路的最后障碍。2008年,美国副总统候选人拜登对阵佩林,拜登对作为女性的佩林没有穷追猛打,甚至在佩林屡次责难之后,也不改本色。给人留下了不欺负女人的形象,不知赢得多少女性选民芳心…【详细】

在美国,媒体称电视辩论既看能力,也看相貌,打扮好自己取悦民众是必须的。夸张一点地说,参加总统电视辩论的候选人们对形象包装的重视程度一点儿也不比参加选美比赛的佳丽们逊色。在布什和克里的电视辩论前,布什的选举班子就出了很多“小动作”,影响克里发挥,比如多放几个计数器分散其注意力,提高室温让克里出汗,让女性选民恶心。在打领带上,克里和布什也是费尽苦心,克里为了显示自己尊重传统,系了红领带;布什为了讨好女性选民打了蓝领带,显示自己感性的一面。候选人来来回回,让民众全方位认识到如何选择……【详细】
台湾地区的电视辩论传统虽短,在华人世界里还是值得一提的,并形成了一些基本的程序:三位候选人通过抽签决定1、2、3的顺序,第一阶段,三人各自申明执政方略,每人8分钟。第二阶段,媒体提问,分别由中央社、联合报、中国时报、苹果日报和自由时报5家媒体,一共提10个问题,每家媒体2个问题。第三阶段,三位候选人相互诘难,一共15分钟。第四阶段(最后阶段),候选人做总结陈述,每人五分钟。这样一个过程,可谓是巧舌如簧、风趣十足,借此,民众也能进一步的了解和知悉候选人,为投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何乐而不为呢…【详细】
人类三千多年的历史,政治就是从神权政治到君权政治再到民权政治,就是从专制到民主。民主最近几十年的发展,在美国多了两样东西:第一是电视辩论。美国选举总统要在电视上面辩论。这两天新闻说,英国这个最早开创民主的国家一直没有电视辩论,也宣布今年首相大选要开始电视辩论了;第二是国际观察。他在国际上有3个重要的观察团,谁选举他就派人来看,看了也不讲话,回去之后才讲话,把你这个选举的真假看得很清楚。我们的选举,我这个老头子不能出去,什么人代替我选、选什么人,我都不知道,更谈不上电视辩论…【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