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纪念胡适:造就一个“有人味的文明社会”

    【本期主持:杨龙】胡适诞辰120周年了。在纪念文字和会议铺天盖地席卷而来之时,关于胡适形象、学识、政治和人生的认识却越来越来模糊了。他是开风气、倡自由、启民智的推手,却又受制于父母之命,战战兢兢的维持着与江冬秀的传统婚姻。
   他是一代融贯中西的学问大家,却随心所欲,以致于不少著作有头无尾;也是深受蒋介石倚重的校长、大使和院长,却时时批评蒋介石,竟不遭其厌弃。
   在私,他魅力十足,常与异性产生浪漫的爱情火花;却又胆小,非敢爱敢恨之辈,只求自身在情场中全身而退;在公,思想上,他意欲再造现代中国,以容忍为源头,以自由为基础,以宪政为架构,成文明之中国;政治上,蒋介石在台湾任满两届“总统”,他屡屡游说,希冀其不再连任,以期维护宪法和制度的尊严而不得…… 【讨论:你对胡适的看法如何?

徐百柯:为国家做诤臣,为政府做诤友

   胡适曾言:“我所以想保存这一点独立的地位,决不是图一点虚名,也决不是爱惜羽毛,实在是想要养成一个无偏无党之身,有时当紧要的关头上, 或可为国家说几句有力的公道话。一个国家不应该没有这种人;这种人越多,社会的基础越健全,政府也直接间接蒙其利益。……我很盼望先生容许我留在政府之外,为国家做一个诤臣,为政府做一个诤友。”要求得政府和知识分子的互动,首要的是保持知识人自身的独立,克制自身玩弄权力的冲动……【详细

唐德刚:开风气不为人师

  唐德刚认为胡适是一位九项全能的学者,在任何一行都有高深的见解。惜乎其时,国运坎坷,以至于到了今天,胡适学问传人甚少,尤其是中国大陆,除了欧阳哲生、罗志田、耿云志、江勇振等少数几位学者专门研究胡适之外,少有继承胡适之学去研究中国文史的。胡适之学虽开风气,却受制于时势,“不为人师”的理想也终难实现了……【详细

罗志田:容忍的度量与个人的自由

   “容忍是自由的基础,却也要以告别奴才为基础。争你自己的自由,就是争一切人的自由。”故而容忍比自由更重要,现实生活里很多人正是“因为深信自己是不会错的,所以不能容忍任何和自己不同的思想信仰”。反观当下,行使权力者们恣意妄为,全然无法接纳任何民意;学者们党同伐异,风范全无。当然没有一个健全的制度,任何行为都是可能的,对此胡适早有预见……【详细

 
往期回顾

黄克武:胡适的异性情缘

    在政治上,胡适有蒋介石的“知遇”,出任过诸多重要的职务,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异性交往方面,他也是春风得意的。胡适的个性很有意思,在日记和自述里,他时常试图掩盖他和女友间的感情,余英时通过严格的考订,发现了隐藏在他日记的一个女朋友。因为胡适有很多女朋友都是洋人,所以可以发现他很多情书都是英文写的。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当属和韦莲司的感情长跑,作为艺术家她十分欣赏胡适,并为之终身不婚,某种程度上胡适通过她理解了西方,他们在没有肌肤之亲时,是互相思想上的“自我真相”,在有了身体接触之后,精神上的沟通反而少了…【详细

贺卫方:胡适与大学精神

    北大最重要的传统便是蔡元培、胡适以及马寅初诸位校长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独立即不畏权势,不媚流俗。自由便是在研究与学习中以学术与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至于兼容并包,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独立与自由的结果,它们内在地要求我们容纳异见,心怀谦逊,因为在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面前,没有霸权,人人平等。独立、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使得民国时期学术大学辈出(如陈寅恪、钱穆、萧公权、杨联陞、胡适),陈寅恪后来以不宗奉马克思主义,来回绝郭沫若之请,即是独立、自由思想的明证……【详细

欧阳哲生:批判胡适的始末

   1948年胡适离开北大南下,随后不久离开大陆。194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时任辅仁大学校长(后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胡适老友陈垣的《给胡适之的一封公开信》,揭开了大陆批判胡适的序幕,接踵而至的是,1950年9月22日香港《大公报》发表胡适小儿子 胡思杜的《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这两份分量很重的信揭开了胡适批判的第一波。 1954年11月以红楼梦事件为导火索,毛泽东亲为指导,郭沫若、周扬挂帅,动员整个知识界,前后持续十个月,成果精选后汇编成300万 的《胡适思想批判》8辑,而据传这8大本著作唯有胡适全部阅读过…【详细

王人博:从宪政史定位胡适

   严复、胡适,代表了中国近代宪政思想的核心。胡适认为:无宪政不文明,宪政不仅是追求国家强大的工具,还是现代国家必须具备的德行。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到胡适,对中国宪政思想最杰出的表述还是胡适。胡适20多岁领导新文化运动开始,就从道德和伦理的层面开始思考和观察宪政,所以他主张“宪政是宪政训练的最好方式”。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亲身去践行宪政,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台湾戒严时期他都没有轻言放弃。可以看出,胡适认为即使宪政与国家强大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也应该追求宪政,那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尺子…【详细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杨龙

合作媒体

东西网 | 良品杂志| 译言网 | 南方人物周刊 | 第一财经周刊 | 南都周刊 | 财新网 | Leica中文摄影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