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政治上,胡适有蒋介石的“知遇”,出任过诸多重要的职务,这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异性交往方面,他也是春风得意的。胡适的个性很有意思,在日记和自述里,他时常试图掩盖他和女友间的感情,余英时通过严格的考订,发现了隐藏在他日记的一个女朋友。因为胡适有很多女朋友都是洋人,所以可以发现他很多情书都是英文写的。其中最刻骨铭心的当属和韦莲司的感情长跑,作为艺术家她十分欣赏胡适,并为之终身不婚,某种程度上胡适通过她理解了西方,他们在没有肌肤之亲时,是互相思想上的“自我真相”,在有了身体接触之后,精神上的沟通反而少了…【详细】

北大最重要的传统便是蔡元培、胡适以及马寅初诸位校长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大学独立、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独立即不畏权势,不媚流俗。自由便是在研究与学习中以学术与知识的本原为指向,不受任何非学术因素的干扰。至于兼容并包,在一定程度上正是独立与自由的结果,它们内在地要求我们容纳异见,心怀谦逊,因为在博大精深的知识海洋面前,没有霸权,人人平等。独立、自由和兼容并包的大学精神,使得民国时期学术大学辈出(如陈寅恪、钱穆、萧公权、杨联陞、胡适),陈寅恪后来以不宗奉马克思主义,来回绝郭沫若之请,即是独立、自由思想的明证……【详细】
1948年胡适离开北大南下,随后不久离开大陆。194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发表时任辅仁大学校长(后人北京师范大学校长)——
胡适老友陈垣的《给胡适之的一封公开信》,揭开了大陆批判胡适的序幕,接踵而至的是,1950年9月22日香港《大公报》发表胡适小儿子
胡思杜的《对我父亲——胡适的批判》,这两份分量很重的信揭开了胡适批判的第一波。
1954年11月以红楼梦事件为导火索,毛泽东亲为指导,郭沫若、周扬挂帅,动员整个知识界,前后持续十个月,成果精选后汇编成300万
的《胡适思想批判》8辑,而据传这8大本著作唯有胡适全部阅读过…【详细】
严复、胡适,代表了中国近代宪政思想的核心。胡适认为:无宪政不文明,宪政不仅是追求国家强大的工具,还是现代国家必须具备的德行。在近代的中国历史上,从严复、康有为、梁启超到胡适,对中国宪政思想最杰出的表述还是胡适。胡适20多岁领导新文化运动开始,就从道德和伦理的层面开始思考和观察宪政,所以他主张“宪政是宪政训练的最好方式”。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亲身去践行宪政,在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台湾戒严时期他都没有轻言放弃。可以看出,胡适认为即使宪政与国家强大没有什么关系,我们也应该追求宪政,那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尺子…【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