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 > 观察家

蔡子强:台湾电视辩论,得来不易

2011年12月19日09:32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作者:蔡子强

  台湾1996年历史性地开始了一人一票民选总统的历程,由在任的李登辉搭配连战,对战绿营的彭明敏/谢长廷、蓝营的两组出走大将——林洋港/郝柏村及陈履安/王清峰。

  李连配一开始便坚决拒绝参与电视辩论,相信读者对此不会感到意外。对照上期本专栏中,学者朱迪丝•特伦特(Judith Trent)及罗伯特•弗雷登伯格(Robert Friedenberg)提出的、关系到辩论“成局”或“破局”的6大因素,李连配几乎完全找不到参加辩论的理由。

  1.李、连是时任正、副总统,不想跟对手平起平坐;

  2.两人在民调支持度上一直遥遥领先,不愿冒险;

  3.对手高达3组,两人随时可能在辩论中被人围攻;

  4.相对彭、谢这些靠口才及煽动群众起家的反对派,李、连的口才并不出色,也不擅长辩论;

  虽然舆论倾向于促成辩论,但这毕竟是民选总统的第一次尝试,满足媒体和群众的新鲜事物足够多,民意并未出现排山倒海的局面。

  其余3对组合又岂会轻易放过两人?他们纷纷围攻及施压,批评两人不尊重选民。李、连也使出浑身解数挡驾,例如使用上期文章中提到的招数:

  1.没有必要:李、连的选举总干事萧万长表示,两人已经透过各种渠道和民众接触及表达政见,没有必要参加电视辩论。后来,两人也通过记者会,来澄清各项议题;

  2.没有时间:萧万长说,李、连是现任正副总统,有多项国家大事要处理,没有时间参加辩论;

  3.辩论不好:李登辉甚至说辩论只是策略的一部分,用来抹黑和骂人。萧万长也说,很多问题都很复杂,不应作为辩论议题;

  4.含糊其词,能拖就拖:李登辉一度以“我听大家的意见”作为是否参加辩论的回应;

  结果,尽管1996年举行了4场电视辩论,但都是“三缺一”的格局,李连配始终缺席。

  2000年台湾总统选举时,候选人组合出现了“三大两小”格局,三大是执政党国民党的连战/萧万长、在野民进党的陈水扁/吕秀莲及宋楚瑜/张昭雄;两小则是李敖/冯沪祥、许信良/朱惠良。

  陈水扁最先邀请连战就宪政改革进行辩论,连却表示愿意与宋楚瑜就预算问题进行辩论。后来连又表示愿意和陈一对一辩论,但陈却表示只愿意三强同台辩论。在各有盘算的情况下,辩论终究以破局告终。这次选举,三强实力接近,民调结果互有胜负,这都有利成局,但“三大两小”的候选人组合,让辩论变量太多。

  破局后随即举办了4场电视政见会。有别于在辩论中候选人可以交错发言及相互质询的规则,政见会中每位候选人只进行一段30分钟的发言,因此,各人可以“论而不辩”,后发言者可反驳先发言者,先发言者只能无可奈何。

  2004年,绿营已是执政方,蓝营反而成了在野党。为了重夺政权,国民党和亲民党进行整合,推出连宋的国亲配,挑战民进党的陈吕配。经过两届选举,社会上已了累积了足够的民意和舆论,候选人被要求参加电视辩论,堂堂正正面对公众。尤其是选前两个月,台塑董事长王永庆、中研院院长李远哲、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这3位超重量级人物联名在报纸刊登《我们对总统大选的沉重表白》,呼吁两党候选人停止相互攻讦,转而就国家政策进行电视辩论,此举投下一颗舆论上的深水炸弹。到了选前一个月,民调显示,有69%的选民希望双方参与辩论,而在双方的支持者中,也各自有近七成持类似意见。

  除舆论压力外,其他因素也倾向于成局,例如:

  1.蓝、绿阵营执政和在野的身份已经调转,民进党过去在野时一直是争取辩论的一方,而国民党如今变成在野党,也没有了过去的心理包袱;

  2.这是一场胜算旗鼓相当的选举,没有一边处于压倒性优势,可以因稳操胜卷而怠慢;

  3.候选人组合只有两个,不会出现一组被围攻的局面。

  所以,总统选举电视辩论最终成局,电视辩论会主持人吴丰山也以“两位先生的一小步,其实是台湾民主的一大步”来形容此次辩论的重要意义。先例既成,以后便相对好办,电视辩论也从此成为台湾总统选举的一大传统。

  (本文资料选材于温伟群所著《总统电视辩论》,台南:五南图书出版,2007年)

(责任编辑:杨龙)
  • 分享到: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