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如要谈儒家政治哲学,必然要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儒家思想来驾驭最高权力,不仅今日难以达成,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也是屈指可数,而现代化以来的市民社会的崛起,虽然从文化与道德上驱除了儒家的礼教伦理,但是却开放出一个可以与国家(政府)相对垒的社会空间,今日知识分子若想开辟出新的儒家政治路线图,其重心也只能是社会,而不是那高高在上、反复无常的权力。【网友评论】 【相关专题:要拜就拜真孔子】
春节后,众说纷纭话“儒家” |
由《孔子》到“为何历代帝王总是尊孔” 《孔子》上映,引来对孔子的热议。朋友应约写过评论,电话聊及时,彼此有差异。于是建议我看电影,也写下自己的看法。不过,看《孔子》不若看孔子,《论语》可以读,电影就不必了。 |
秋风:儒家内在地支持专制 替邵建回答他在行文中提到的一个问题:为何历代帝王总是尊孔? |
邵建:儒学在先秦诸子中最不专制 帝王专制要利用儒学撑门面,那么,专制政治的账是否应该算在儒学的头上?儒学本身在先秦诸子中是最不专制的一个,至少法家学说要比儒家更专制,而且也是它直接促成了以秦王朝为开端的两千多年的皇权专制。 |
成庆:儒学作为政治秩序安排,已成为无源之水 政治儒家的消失有现代政治变化的外因,也与儒家的政治观念本身有密切关联。近代批判儒家的各种浪潮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就是认为,儒家为帝王统治“涂脂抹粉”,营建封建礼教观念,明为天下谋,实际上只不过是协助封建专制君主统治百姓。这一观点虽然粗疏,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儒家士大夫与权力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模式?到底帝王只不过利用儒家思想来实现治理,还是士大夫有意识地以“大义”驯服君主来保苍生?【详细】
|
以历史的眼光考察儒家与专制的分野 |
孔、孟两圣恓恓惶惶地周游列国而不得重用 为何历代帝王总是尊孔?仔细考察一下中国历史就会发现,很多时候,尤其是在社会演变的最关键时期,通常是儒家主动地寻找、创造机会,包括利用皇帝的权威,以求建立更为合理的人间秩序,而不是被动地等待帝王来利用自己。
|
春秋五霸的胜出,是专制更为彻底的结果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认识儒家的历史文化价值具有丰富涵义,可惜人们对此未予深思。那个时代的华夏大地,封建制正走向崩溃,政制向皇权制转型(此处的“封建制”和“皇权制”分别对应传统所说的“奴隶制”和“封建制”——— 编者注)。各个诸侯国在战争的压力下,积极地探索皇权专制的具体制度安排。历史已证明:谁最快地摆脱封建制的束缚,建立皇权专制制度,谁就能在国际竞争中脱颖而出。春秋五霸与秦在战国群雄中胜出,就是其专制相对于他国更为彻底的结果。 |
先秦儒学无助于专制,甚至可能是反专制的
根据这个大前提,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命题:这个时代诸侯最愿意利用的就是专制之术的研究与运用者。反过来,非专制甚至反专制的学派,必然是这个时代的落魄者。孔孟一生都很落魄,依据这一事实大体可以说:他们的学说无助于专制,甚至可能是反专制的。 |
汉朝前期儒家亦始终被排斥在政府之外接下来看汉代。汉初儒家是遭受排斥的:刘邦尚军功,文帝本好刑名之言。景帝时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概括言之,三代汉帝继续沿用秦制。他们确实任用了一些儒生,如刘邦用叔孙通制作朝廷礼仪,汉武帝则任用了“曲学阿世”的公孙弘等人,但主流儒家始终被排斥在政府之外。 |
儒家主动与专制政权的合流 |
儒家思想积极寻求改制、立法之道就在这种环境下,儒家在民间社会几百年却趋向繁荣。如太史公所说:“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讲习大射乡饮之礼。”他们坚韧地生长、聚集,形成了一股文化、社会力量。而儒家的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儒家这种不断集聚的文化社会力量当然在积极地寻求改制、立法的机会。 |
儒家与专制,董仲舒与汉武帝的纠结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了董仲舒这样的人物。他不仅是儒学思想大师,更是一位政治家,或者说是立法者(law-giver)。他抓住汉武帝面临统治困境而寻求出路的机会,提出“天人三策”,迫使武帝系统接受儒家的治理原则和制度蓝图,从而发动了一次广泛的宪制变革。 |
儒家的宪政主义努力及对皇权的约束 上面对汉代独尊儒术过程的描述已足以说明,刘氏皇室接受儒家,不是他们在主动利用儒家,反倒是儒家借助文化、社会的力量试图控制专制皇帝的一次宪政主义努力。当然,这次努力没有完全成功,但至少刘氏以后的统治已经不再像秦始皇那样完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并借助暴力进行,皇权专制受到一定约束。相比于现代宪政,这种约束确实很不完善,但后人总不应把这种约束说成是帮凶。【详细】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李啸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