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
搜狐 ChinaRen 17173 焦点房地产 搜狗
搜狐评论 > 每日网论

当代如何开出儒家新政治?

来源:荆楚网 作者:成庆
2010年02月20日17:05

  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曾有过一个论断,由于现代“儒学和制度之间的联系中断了,制度化的儒学已死亡”,“儒学死亡之后已经变成为一个游魂了”。他认为儒学的社会基础,如宗族等等,今日都已消亡,使得儒学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的秩序安排,已成为了无源之水。

  从思潮来看,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与张君劢在1958年发表的《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也可谓是民国以降新儒家的政治、文化、道德整体路线图的绝响,在此之后,除了海外新儒家在哲学与文化上有所着力外,政治儒家几已绝迹。

  政治儒家的消失有现代政治变化的外因,也与儒家的政治观念本身有密切关联。近代批判儒家的各种浪潮中,一种比较典型的观点就是认为,儒家为帝王统治“涂脂抹粉”,营建封建礼教观念,明为天下谋,实际上只不过是协助封建专制君主统治百姓。这一观点虽然粗疏,但是却提出了一个极其关键的问题,儒家士大夫与权力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模式?到底帝王只不过利用儒家思想来实现治理,还是士大夫有意识地以“大义”驯服君主来保苍生?

  从历史上看,汉代兴儒学,董仲舒献“天人三策”,与以上两方面皆有关联。打天下自然需要金戈铁马,暴力流血,但是治天下却有待人心的顺从和服膺。汉高祖刘邦以儒家立国,并不意味他本人是儒家的信徒,而是说,政治秩序的达成除了暴力外,还有一个“心灵权威”的维度,而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恰恰就是从这个角度提供了和平时期的“政治权威”,帝王自然乐而用之,士大夫也会乐观其成。

  不过“得君行道”也有危险,北宋一直被称为儒家士大夫最为春风得意的时代,甚至达到了“君臣共治天下”的程度,但是熙宁变法最后也是落得个虎头蛇尾的结果,皇帝善变,而且父死子继,变法事业随时可以因一人之意而告中断,儒家士大夫纵有奇才,也须得遇明君、适逢机运才行。正是“得君行道”的不可靠,明代王阳明所发展出来的“觉民行道”,其实已经开辟出一条儒家的新政治路线,那就是承认“人人皆可成尧舜”,人人也都可以成为怀抱天下的儒家后备人才。正如此,我们方可理解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里主张一心为私的君王“乃是天下之大害”,而要以“学校”作为公议的枢纽与核心,以纠正君主的一己私意。而晚明东林党人的结社清议,也正是民间知识分子结社论政的高潮。意味着儒家试图开辟出一条以社会倒逼君权的新儒家政治路线,当然这条路线最终宣告失败。

  由此或许可知,今日如要谈儒家政治哲学,必然要厘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以儒家思想来驾驭最高权力,不仅今日难以达成,历史上的成功案例也是屈指可数,而现代化以来的市民社会的崛起,虽然从文化与道德上驱除了儒家的礼教伦理,但是却开放出一个可以与国家(政府)相对垒的社会空间,今日知识分子若想开辟出新的儒家政治路线图,其重心也只能是社会,而不是那高高在上、反复无常的权力。

责任编辑:李啸天
上网从搜狗开始
网页  新闻
*发表评论前请先注册成为搜狐用户,请点击右上角“新用户注册”进行注册!
设为辩论话题

我要发布

近期热点关注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搜狐 | ChinaRen | 焦点房地产 | 17173 | 搜狗

实用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