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国的国家担当,不仅依靠经济表现和航空母舰,更依靠国内公民社会的发达。只有国民担当,无论对国内政治社会问题,还是对全球社会,都表现出充分的关注和责任感,我们才能说一个国家真正成熟了,拥有了大国风范。国之大者,在于民。【详细】【网友评论】
中国的“大国梦”还很遥远 |
“大国崛起”陷入力不从心的沉默自从大约十年前提出大国崛起的口号,大国梦开始让许多人魂牵梦萦。很多人相信 大者,国也,国家主义在学界的泛滥真让人吃惊,似乎人人争相为如何成为大国献 计献策。每每参加学术会议,无论法学界的,还是国际关系或者党政研讨的,甚至 大学内部的读书会、网站媒体举办的专题沙龙,都喜欢用“大国”作幌子,尽管到最后,几乎无一不陷入某种力不从心的沉默。【详细】 |
高层也不认可中国是“大国” 中美秉承G2,中国一开始是自说自话,到去年,连西方世界也开始大谈G2,全球的希望似乎都寄托在中美两强身上。不过,政治风向转得很快,高层似乎也警惕起西方的忽悠,自己不承认,也跟媒体打招呼不要再提G2,终于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死活躲了过去。【详细】 |
从硬条件到软实力,中国都离大国很远 一般而言,能够被世界其他国家公认的现代发达国家有一些非常明显的共同标准,人均GDP超过10000美元,有法治化的市场经济国家,拥有独立主权,也拥有基本社会保障体系,其公民的基本生存权利都得到了有效的维护。 |
国之大者在于民:以海地救援为例 |
大国的担当更依靠公民社会的发达 海地救援中德美两国的表现是真正的社会自发和自组织的人道主义行动,是我们常常谈论的公民社会的国际责任。一个大国的国家担当,不仅依靠经济表现和航空母舰,更依靠国内公民社会的发达。只有国民担当,无论对国内政治社会问题,还是对全球社会,都表现出充分的关注和责任感,我们才能说一个国家真正成熟了,拥有了大国风范。国之大者,在于民。【详细】
|
老牌大国参与救援的规模与力度 中国已经在非邦交国海地执行了10年的民事维和任务,地震之后24小时就派出了救援队,牺牲之重、反应之快,确实颇有大国风范了。然而,与其他大国相比,还是觉得差些什么。
|
国民的人道主义热情与风范 大国的实力不仅表现在国际援助的规模、力度和声望,更在于国内,在于国民的风范和对人道主义救援的热心慷慨。地震后的一周内,美国国内的慈善捐款就超过4亿美元,好莱坞明星们也不遗余力组织募款。1月19号晚上德国电视二台举办的募款晚会,当时吸引了370万的观众,占收视市场份额的11.5%,结果节目筹集了将近1800万欧元,其中,不仅有来自企业的最大单笔捐款——100万欧元,也有德国国家足球队的15万欧元,还有汉堡一间中学的5000欧元学生集体捐款。【详细】 |
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 |
中国已经进入公民社会了吗?如果说我们对中国已经具备公民社会的形态这一事实的认知在2008年5月12日之前还有些模糊的话,那么,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国人的总体表现非常充分地彰显 了公民社会的品质。”川震瞬间爆发式地呈现了中国社会组织的壮观图景,是中国公民社会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当时即被人誉为中国“公民元年”。但现在再回首,却发现这也许是一个溢美之词,未免热情和感性有余、失之冷静与理性,用心良苦而未能完全切合现实。【详细】 |
国内事务:公民社会呈现方式令人叹惋
中国公民社会萌芽和发育的真实状况,要依托大灾大难才汇展式地得以呈现,本身就让人叹惋。而灾后参与救援和重建的数百家社会组织,在灾区难以为继,一年后只剩下寥寥数十家。继而发生的一系列公民行动,横遭阻扰等诸多事件,都让人不得不怀疑,这一井喷般奔涌而出的富有公民社会要素的清流,伴随了多少泥沙和泡沫?
【详细】 |
国际事务:普通公民仍然欠缺责任担当 中国普通公民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责任感,无论范围与眼光还是行动上都无法与西方公民社会发达的老牌大国相比拟。比如在全球气候谈判问题、救助更加贫困的国家和地区、印尼海啸与海地地震等灾难中,虽然也有不少中国人积极关注、奔走和行动,但终因国内政策环境与信息流通的限制,多数普通公民的表现上仍然难以称得上是“大国民”。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常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