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改革联合国止于潘基文?
 


    海地的大地震将联合国多年树立的维和标本毁于一旦,随后的救灾中,各大国、甚至各地区组织的表现,也胜过在太子港拥有大批常设机构和常驻人员的联合国,这一方面让联合国和潘基文的威信更加降低,另一方面也更加凸显了联合国改革的迫切性。历史曾给予潘基文最好的机遇,让他有望成为联合国改革的第一人,但他错过了,也许,人们不应指望他太多,也许,切实有能力让联合国改革由蓝图变现实的时代和个人,尚未真正到来。【相关阅读】【网友评论

  安南留下的重担与厚望

    当科菲.安南于2007年1月1日将联合国秘书长职务交卸给继任者、韩国人潘基文时,人们曾欣喜地认为,长期以来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来的联合国改革,也许终于到了瓜熟蒂落的一天。
    之所以这样认为,有两方面的理由。 【详细

  首先,联合国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许多铺垫工作也逐渐到位

     长期以来,联合国机构臃肿、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的表现,早已引起各会员国的普遍不满,且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本体现战后国际政治格局的安理会席位分配,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联合国必须改革”已成为各国的共识。
    自1993年第48届联大成立安理会改革专门工作组,1997年3月拉扎利小组的第一份安理会改革一揽子方案出台以来,各种改革方案相继推出,反响越来越大,各大国也由单纯抵触,进而演变为寻求有利于自己的改革方案,2005年安南向第59届联大提交题为《大自由,为人人共享发展、安全和人权而奋斗》的改革报告,虽然由于美国关键时刻的阻挠,而最终未形成实质性突破,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联合国改革从方案到现实,已接近于“临门一脚”的阶段。

  其次,潘基文就任前后,表现出对联合国改革的积极意愿

     在当选后接受美国《新闻周刊》采访时,潘基文首先谈到的就是联合国改革的迫切性,并表示将改组秘书处、提高联合国机构的道德与专业水准,在员工中培养主人翁精神,同时强调“多边外交”,提升联合国在处理国际重大问题上的效率。他的这些言论让人觉得,他不仅如前任安南那样,致力于改革安理会的构成,更将矛头直指联合国机构自身的弊病,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潘基文其人及履历

   潘基文(Ban Ki-moon)1944年6月13日出生于韩国。大学毕业后,潘基文走上长达36年的外交官生涯。2004年1月出任韩国外交通商部长官后在有关国家之间展开频繁的穿梭外交,成为韩国在六方会谈中发挥调停作用的关键人物。2006年10月13日,第61届联大举行全体会议,与会的192个成员国代表通过决议,正式任命潘基文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12月14日,宣誓就职。潘基文是联合国历史上的第八任秘书长,任期自2007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31日。【详细

  上任之初,潘基文的确大刀阔斧了一下

    他在上任半年后推出机构改革动议,提出将维和部门一分为二,分别由一位副秘书长负责,现有的维和部负责计划、管理和领导维和活动,新成立的“维和支援部”负责后勤、协调和信息支持;他还提出将裁军事务部降格,由副秘书长领导的独立部门,降格为由他本人直接领导的“裁军事务办公室”。他还频频出访“五常”和日本、印度等“增常入常”热门,频频就联合国改革和安理会席位变化交换意见。

  潘基文治下浅尝辄止的联合国改革

    然而一切似乎也就到此为止:2007年7月底,维和部门的分拆被表决通过,不久裁军事务部的降格也顺利进行,“裁军事务办公室”正式挂牌,然而这个原本被潘基文称为“意在提高维和行动效率”的改革,并未让维和行动的效率有多少提升,他劝退了数十名旧联合国高管,却又因为他的“改革”增加了新的冗员。在安理会改革方面,尽管他本人仍然多次强调,乐见一个“扩大的、更有代表性的、民主的安理会”,但不但这样的新安理会迄今并未实现,甚至一度火热的方案讨论、争执,也渐渐沉寂下来,联合国官方网站上“联合国改革”主页,最后更新是2006年,那还是安南时代的最后一年,换言之,潘基文时代的联合国改革,甚至都未能落实到更新一下自己改革主页的“务实阶段”。

   改革方案的步履维艰与笨拙无能

   客观上,由于“五常”意识到安理会改革日益迫近,维护自己“底线”的意愿也愈益强烈,这让联合国改革方案的推动变得步履维艰;2008年底以来,金融危机重创全球经济,各国“生产自救”不暇,安理会改革这种“务虚活动”也就被相应冷落。不仅如此,在应对金融危机、解决气候变化和地区热点等一系列问题上,不但联合国显得笨拙无能,G7、G8、G20等五花八门的“新权力分配平台”同样显得无能为力,这让不少原先热衷改革联合国和安理会的人士,产生了新的彷徨。

  忽视最容易吸引关注和兴趣的话题

     首先,潘基文原本就来自所谓“团结谋共识集团”(韩国、意大利、巴基斯坦等),这个集团主张改革安理会,但不主张增加常任理事国,尽管潘基文极力避免就“增常”问题表态,但事实上自他上任后,是否增常的讨论便归于沉寂,而这原本是最容易吸引关注和兴趣的话题。

  美国思路的改革难以引起共鸣

    其次,潘基文号称“太极外交家”,素以长袖善舞、富于表现力、擅长在各大国间寻求平衡著称,而“五常”等大国对安理会改革的态度各异,但无不主张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而最具代表性的美国,则一方面主张给联合国机构“消肿”,另一方面反对随便“增常”尤其反对增加否决权,不难看出,潘基文的改革,基本是按照美国的思路去做的,这样自然很难引起“新秩序国家”的共鸣。

  加强集权的改革必然导致威信跌落

    在改革过程中,潘基文并非没有加入个人色彩,事实上他改革的大方向一目了然,就是加强集权,将更多权力集中在秘书长个人手中。然而当这一目标初步实现后,人们看到的不是一个效率更高的联合国维和机制,不是一个更精干、更强有力的联合国,而是一个在从索马里海盗到海地维和救灾,从应对金融危机到主导哥本哈根峰会,几乎每一个热点问题上都一如既往、甚至变本加厉颟顸虚弱的联合国,集权于一人却表现如此,集谤一身,并在联合国改革话题上威信跌落谷底,又何足为奇?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李啸天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