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日月谈 汇聚网上最好的评论
当前,时评趋热,法治类时评更是热中之热。时评家关注法治议题,这对于普及法律知识、传播法治精神、革除法制弊端,均有助益。面对法律事件,时评家见仁见智、各抒己见,不必强求统一。但既然谈法论法,就应有一个底线是必须遵守,那就是:不能违背法律常识,不能犯简单错误。否则,不仅无以传播法治精神,而且会混淆视听、误导读者,罪莫大焉。
近来,一些法治时评屡犯常识错误,读之如鱼鲠在喉。如10月2日有篇评论《请问拘留权是不是“丹书铁卷”?》,评论的是大学生蒋某未带身份证上北京街头、被警察扣留9个小时事件。这是10月1日《新京报》的一篇报道,笔者曾有所留意。报上的标题是《未带身份证,被搁派出所数小时》,文中也仅讲到蒋某被警察盘查、被派出所扣留9小时,并无“拘留” 二字。而且,在法律上,“拘留”与“盘查”、“留置”也有着本质区别。按说,评议的靶子该是警察的“盘查”与“留置”问题,但评论者却把“扣留”改成了“拘留”。如此张冠李戴,显然是缺乏法律常识所致。如此一来,文章再好,也只能是隔山打虎、枉费心机!
此类时评还有甚多,再举两例:一是今年8月,媒体有篇报道《行政诉讼法修改稿形成,将加入藐视法庭罪》,引得少数时评家跟风叫好。孰不知,这篇报道犯下了常识性错误。因为,增加新罪名是刑事实体法的事,行政诉讼法如何能添新罪?另一例是今年3月,对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某报有篇时评《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的破冰意义》。作者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决定”不是“法律”,而是“司法解释”。并说:“全国人大常委会出台司法解释非常少见”,因而令人“耳目一新”。这篇时评,从标题到内容均属错误,法盲言法,简直是亵渎“法治”!
当然,我们不必要求时评家都是法律专家,也不宜提倡法治时评只能由法律专业人士垄断。但肩负传播功能的法治时评,至少不该再犯常识性的法律错误,这是一个最低限度的要求。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奉劝时评家们干脆三缄其口,留与他人评说。
相关阅读:请问拘留权是不是“丹书铁卷”? 人大常委会“解释法律”的破冰意义 (责任编辑:悲风)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法治时评",共找到 10,002
个相关网页
热点:公务员是中国最幸福的人? 张五常:为王石作序
经济学家能为企业代言吗 为何要树立一个荒淫无耻的形象
章子怡把中国男人气坏了 我们一直错怪了张艺谋
索尼为何“忽悠”中国消费者 孙英杰案的几个搞笑疑点
又一个学生被老师间接杀死 处女荒 根本不用回击
是好男人 就请用安全套 国人的脸被央视丢尽了!
深圳要消灭香港的色情业啦 路人为何旁观强奸(组图)
现在的女大学生成了什么? 多少卖淫女是大学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