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报复社会心理的可怕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报复对象由确定转变成为不确定,整个社会都可能成为他们作案的对象。这就将所有无辜的群众,潜在地纳入到他们的报复范畴。
我们该如何应对“极端负面”情绪
昨晚6时20分许,福建厦门市一公交车在行驶过程中突然起火,共造成47人死亡、34人因伤住院。在第一时间内,经有关专家会同当地公安机关现场勘查,初步认定这是一起严重刑事案件,因为起火公交车轮胎正常、油箱完整,现场发现的助燃剂经检验为汽油,而该公交车使用的是柴油发动机。
厦门爆炸现场
又是这么多无辜生命的伤亡,令人悲痛。尽管具体的原因还有待深入调查,但被定性为严重刑事案件表明,这可能是人为纵火。不由想起2009年的成都公交车燃烧案,最后查明是62岁的无业人员张云良故意纵火所致,另外26条无辜生命随着张云良一起逝去。显然,从事件性质上讲,两起纵火案有相似性。
从近些年有关事件、事故的发生情况看,报复社会的阴暗心理是一个重要原因。从一些地方发生的校园报复凶杀,到多起航班“诈”弹频袭,表明有一些人在自己的极端负面情绪与心理淤积到喷薄之时,开始拿无辜的公众作为倾泄的对象,在公共场所、公共地带实施报复行为。
这种报复社会心理的可怕在于,一般意义上的报复对象由确定转变成为不确定,整个社会都可能成为他们作案的对象。这就将所有无辜的群众,潜在地纳入到他们的报复范畴,只要出现在他们认为合适的时间地点,生命就可能白白流逝。无辜群众又怎能承受如此报复之重?
这是任何一个正常的社会都严厉谴责的行为。如果允许这种行为的存在,认可这种行为的正常,我们的社会就将坠入黑暗;如果无视这种报复心理,不直面这种社会心理问题,社会公众就会处在潜在的危险之中。
每一个有报复社会心理的人,也许都有其个人的特定原因。从单个人来说,也许与不公平、不公正不太相关,可能只是其个人的心理问题。但从整个社会来说,这样的人多了,这样的心理多了,再退一步说,那种焦躁、暴戾的情绪多了,却是社会的事。他们或许受到不公正对待,或许向上的机会被他人夺去,或许面临事业或人生的失败。我们当然要谴责他们的这种极端行为,但我们又必须正视这种心理产生背后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一个居民被行政强拆,我们不能指望他会有什么平和心态,而整个社会的心态也会被强拆事件的阴影所笼罩。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求职的机会被“萝卜招聘”挤掉,他的心理往往就会郁闷,社会公众也会因此而感到不满。一个无辜被判十年大牢的人,我们不能指望他的心理依旧是阳光灿烂,整个社会也会因此而感到公正蒙尘。这就是我们个体、社会群体的心理产生肌理。也正因此,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制度建构才被如此突出地提出来。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未必了知这些极端群体的即时状态,但却有从根本上消除其负面情绪和极端心理的责任。从秉公用权行事,到建树公平正义理念,从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案件中都感受到公正,到关心弱势群体利益,再到给每一个人以梦想的未来,构筑了这样的大环境土壤,产生负面情绪和极端心理的根基就会贫瘠。
不能不承认,在这个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充满了某种焦虑、紧张、不满情绪。从网络上的对立情绪,到现实中的暴戾,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们的社会失去了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心态。尽管这种心态的产生有多种复杂的原因,但越是这样,越需要文化先行,建树一种健康、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建树辩证、进取、向上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观。如是才能让社会公众用健康的观念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排解内心的矛盾问题。
观念决定人们的行为,有什么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生存状态。悲观者与乐观者看待问题的视角往往绝然不同。正如口渴者看见杯中的一口水,悲观者认为才一口水太不解渴,乐观者认为幸好有一口水。面对航班因雷电返航,悲观者往往怨声载道,乐观者往往会庆幸自己避过一难。面对自己的处境,悲观者往往与同类中最好的人相比,比出的多是不满、怨恨,乐观者往往与自己的过去相比,比出的则多是快乐、知足。
尽管我们反对不思进取的心态、小富即安的心理,反对成为一只“快乐的猪”吃了睡睡了吃,而要做这个时代的清醒者、奋发者,但我们也必须承认,人生总有诸多不如意事,社会总有诸多不尽如人意事,我们不可能处在一个没有矛盾问题、处处开满鲜花的世界。凡事总得悠着点,前想想后想想,不能把自己逼到极端、逼到绝路,而要多一点平和心态,多一点达观心理,多一点“正向”价值观念。
如是,我们的社会就会少些暴戾和乖张,我们生存的环境也会少些潜在的危险。(文/常东明)
相关评论:
专题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