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京崛起得益于经济的不景气,得益于社会对前政府的不满,而其长堤之巩固,则受惠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以及由此带动的经济腾飞。如今油价早已从天堂跌回人间,而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正深入侵蚀俄罗斯的经济肌体…… | |
尽管规模不大且参与者流派错杂,尽管据独立调查机构Levada的最新统计,普京的个人支持率仍高达83%以上,但俄罗斯和全球关注的目光,仍立即集中到自上周末起,在莫斯科、圣彼得堡和远东的符拉迪沃斯托克等几个城市举行的反普京示威上。
并非这一示威的规模有多大——规模最大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游行不过3000人参加,莫斯科的示威则仅有数百人,还分作互不相干的两、三个场地,而执政党统一俄罗斯党的支持普京大游行,仅莫斯科一地就组织了5000-8000人参加,正如瑞士洛桑《晨报》所言,反普京的声音虽然响亮,但“尚未得到普遍民意的支持和响应”。
然而即使普京也无法忽视这突然变得响亮的反对之声,这从莫斯科警方以粗暴手段对待示威者,并拘捕极左党派“俄罗斯民族-布尔什维克党”领袖利莫诺夫(M. Limonov),和以谨慎姿态避免直接评论此事,便可见一斑。
正如法国《世界报》的社论所称,就符拉迪沃斯托克等个别地方而言,示威的主因是不满政府提高二手汽车进口关税,认为此举严重影响地方经济利益;但就全国层面而言,对普京不满增加的根本原因,则是卢布贬值和油价下跌,导致俄罗斯近年来经济腾飞的两大支柱突然间同时受损,造成通涨加剧、公共服务价格上涨和失业率上升等种种社会问题。
这种对政府处理经济和管理国家能力、措施不满的呼声事实上早已有之,但不论早在去年就给拘捕的“我们”组织领导人多布罗夫科洛托夫(Roman Dobrokhotov),还是一直对政府持批评态度的前国际象棋棋王卡斯帕罗夫,其抨击的矛头主要对准梅德韦杰夫,而尽量回避普京,可此次的示威者尽管分别来自左、中、右翼,却纷纷喊出“没有普京的俄罗斯”和“我们需要另一个俄罗斯”这样明目张胆反普京的口号,不能不引起高度关注。
由于普京的高人气和高压手段,加上他策略性地退居“二线”,表面上换由梅德韦杰夫当家,被民族主义、实用主义和普京超高人气压得越来越喘不过气来的反对派长期不敢直撄其锋,并在普京的节节进逼下溃不成军,曾是俄罗斯政坛主流的右翼政党已不成气候,一度大有组阁之势的左翼政党,也只有老牌的俄共尚具规模,意气风发的普京一度到了要自组反对党搭台唱戏的地步,其统治基础堪称千里之堤,稳固异常。
然而这一稳固的基础并非与生俱来。叶利钦时代国力下降所引起的不满、右翼“休克疗法”引发的国力下降和社会怨言、对重建强大俄罗斯的憧憬,以及因能源价格上涨所带动的经济奇迹和投资热潮,都成为普京聚拢人气、排斥不同声音的得力武器,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天时地利人和三便汇聚,令普京从一匹政治黑马,在短短几年间一跃成为整个俄罗斯政坛无人能对抗的政坛霸主。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普京之崛起得益于经济的不景气,得益于社会对前政府的不满,而其长堤之巩固,则受惠于石油天然气价格的飙升、以及由此带动的经济腾飞。如今油价早已从天堂跌回人间,而金融危机和经济萧条正深入侵蚀俄罗斯的经济肌体,卢布贬值、外资流失、失业上升、通货膨胀,这一切在昔日,曾摧毁了叶利钦时代的声誉,如今也激发起社会上一些怨言和不满,尽管这些不满如蚂蚁般不起眼,但千里之堤,或溃于蚁穴,前鉴不远,又有谁敢掉以轻心?
依然弱不禁风的反对派,如今已越过梅德韦杰夫,直接将抨击的矛头指向普京,对于普京而言,运用强有力手段拯救经济,从而巩固自己的支持率,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然而由于他本人的政治运作,如今国家名义上的元首却是梅德韦杰夫,这也许会令这位政治强人陷入“发力不妥,不发力更不妥”的两难,从而产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之喟。
还应看到,此次反普京示威,参与人数最多的远东地区,地方当局却采取了较莫斯科温和得多的应对措施,这自然是因为仅就经济利益而言,这些地方当局和示威者反倒同病相怜之故。普京维持政治强势,最重要的两大法宝,一是强大的个人政治魅力,二是在俄罗斯民族主义旗号下的中央集权举措,上周的示威局面虽小,却同时直接危及这两大法宝,不能不引起各界极大关注。
当叶利钦即将谢幕时,右翼政党占据俄政坛大半壁江山,丘拜斯、切尔诺梅尔金、涅姆佐夫,甚至久加诺夫、日里诺夫斯基等才是世人关注的俄政坛未来之星,没有人会想到还是政坛“兵蚁”的普京会脱颖而出,更没人想到这只兵蚁会在几年间啮垮叶利钦时代的政治长堤。如今同样处于微妙节点的普京,能否避免重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覆辙,俄罗斯政坛能否如当年普京一样,冒出一只或几只新时代的政治“兵蚁”,恐只有时间方能说明一切。
(作者系搜狐特约评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