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冲突双方仍固执抱持“权益和平”的想法,把停火当作韬晦,当作积蓄力量、以利再战的机会,当作回避压力、搪塞指责的技巧,则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成为双方恢复、扩大冲突的口实…… | |
当地时间18日,随着以色列“单方面停火”和哈马斯的“一周停火”相继生效,持续近20天的加沙炮火,终于在国际社会的催促,和加沙民众的期盼中沉寂下来,以色列军队也开始逐步撤退。
硝烟还未散去,冲突双方均已迫不及待地宣称,自己是这场冲突的胜利者。
乍一看双方似乎都有道理。以色列方面以极小的伤亡,获得了较大的战果,并在最后关头避免了陷入城区巷战的泥淖,及国际社会的舆论包围圈,正如其总理奥尔默特所言,他们“达到了发起作战的目的”,即在最大程度上削弱哈马斯武装,及其威胁以色列的能力;哈马斯方面虽然伤筋动骨,但加沙城毕竟还在自己手里,武装力量虽受重创但未遭歼灭性打击,发射火箭的能力虽然大减,但毕竟还能发射,他们当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他们赶走了以色列人,他们赢了。
加沙“走廊”总面积仅360平方公里,除了和埃及约15公里的边界外,其它陆地、海洋边界都被以色列包裹,自西至东,疆土纵深最宽出不过20公里左右,最窄处仅约6公里,撤军也许需要几天或几周,但重新回来也许仅需几个小时,停火是否可靠,撤军是否“不可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的诚意和决心。
以色列宣布“单方面停火”时提出的先决条件,是“哈马斯不再有袭击行为”;而哈马斯的一周停火,是“给以军撤退时间”,其领导人不但宣称战斗还未结束,更声称如果边界不开放就接着打,更严重的是,“停火决定”是两个而非一个,是各自的决定而非共识,以色列和哈马斯甚至至今不愿相互承认,不愿坐在一起谈任何事,这样的两个“停火决定”自然留了很多足以导致重新开火、又足以将罪责推给对方的破绽(事实上停火后哈马斯的确又发射了火箭,而以色列军队也毫不客气地立即回击),充分说明了停火的脆弱。
停火并非目标,停火的目的是向和平迈进,而目前双方宣布的停火,实质上是把热战暂时切换成冷战,是“战场休息”,而非化干戈为玉帛,从这个意义上讲,双方都没有赢,也都没有输。
在“战场休息”期间,以色列希望通过这种主动行为缓解国际压力,并把日后的冲突责任推卸给对方,同时避免大规模人员伤亡,总理和执政党更想通过这场“胜利”巩固地位,赢得大选胜利;而哈马斯则希望通过顺势停火避免国际社会的归咎,并力图通过短暂和平赢得喘息余裕,通过宣布“反以战争胜利”重新巩固已趋动摇的加沙统治基础,避免其它巴勒斯坦组织的卷土重来。
据巴勒斯坦中央统计局初步估计,战争造成加沙地区经济损失达15亿美元以上,15%的建筑被摧毁,公共基础设施遭严重破坏,2.6万人以上无家可归,30座哈马斯建筑、15座政府部门化为灰烬,即使边界全面开放,重建也需5年时间。如果以色列方面能摆脱单边思维,避免对巴勒斯坦平民的进一步伤害;如果巴勒斯坦方面能重新实现民族团结,用负责任的态度处理内政、外交,处理与以色列“战争与和平”的问题,如果10多天的血火硝烟能换来一代人的和平,则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都可以说,自己是胜利者。
如果冲突双方仍固执抱持“权益和平”的想法,把停火当作韬晦,当作积蓄力量、以利再战的机会,当作回避压力、搪塞指责的技巧,则任何一点火星,都可能成为双方恢复、扩大冲突的口实,千年民族对立,几度血腥战争,这样的火星何处不在?如此,则民族和解遥遥无期,两个民族都会成为最大的输家。
不论对于以色列的战车,或哈马斯装载“圣战者”的破烂卡车而言,双方自说自话的停火都非战时的了局,而是充满悬念的十字路口,双赢抑或双输,就要看两个民族及其政治组织、政治家们的决心、勇气、政治艺术及魄力如何了。
(作者系搜狐特约评论员,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liu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