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史蒂芬-罗奇带来令人吃惊的预测:“2006年中国经济增速将降至6.7%”。(11月21日《北京晨报》)
罗奇先生的这个预测,在“圈内”令人吃惊或者引起争论是肯定的。但是这个预测在大多数民众那里,却将不怎么受关注,甚至可能要遭受冷落了。11月21日《中国经济周刊》报道,到2005年,中国民众对GDP已经越来越淡漠,GDP的增长数据已越来越提不起人们的兴趣了。
被萨谬尔森称之为“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的GDP,的确给中国民众带来过无比的自豪感,因为民众原以为GDP的增长,就意味着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以及自然而然惠及和实现“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然而事实就像《中国经济周刊》报道所称,一方面是GDP一路狂飙,另一方面,国民个体收益与公共福利却严重滞后。一方面是GDP的高增长,另一方面是工资收入的缓慢增长,失业率也在增长,生存成本节节攀升。当GDP仅仅成为官员政绩的体现,而不是百姓幸福指数的标志时,民众的热情只能化为淡漠。
民众对GDP越来越淡漠的现实,很容易使我们想起联合国对全球前十年“有增长无发展”的结论。联合国发展计划署1996年发表《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了几种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情况:如“无工作的增长”,即与经济增长相伴的是失业的增加;“无声的增长”,即民众不能参与和管理公共事务,不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无情的增长”,即经济增长成果大部分落入富人的腰包,穷人的生活状况得不到改善;“无未来的增长”,即不能持续的增长等。
我们需要一个符合科学发展观的GDP,一个能“飞如寻常百姓家”的GDP。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