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黑龙江省委中心组进行的2005年第二次集中学习上,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栗战书讲起了2004年他到某地农村了解中央1号文件的落实情况。他轻车简从,可没想到刚到村委会,发现市、县、乡级领导满满站了一院。而安排座谈的“农民”竟大部分是乡镇干部(3月2日《光明日报》)。 上级来人,竟然安排乡镇干部假冒 “农民”座谈,这可真是胆大包天的新创举了。领导干部放下架子,到基层去是要接近普通群众,是为了感受他们的疾苦,感受他们的所思、所盼、所需,而与假冒农民的乡镇干部接触,能了解到什么呢? 表面上看,人家冒农民之名,似乎是青睐农民,是没有什么好处可以得到的。但是,实质上,这件事却折射出几个问题: 一是一些干部看不起农民。在他们的眼中,农民文化素质低,口拙嘴笨,生性胆怯,没见过世面。来了领导,就生怕农民在上级领导面前不会说话,说出一些实话来,既“泄漏”了本地的“不宜外泄”的不足之处,又会让本地领导难堪。于是就将群众弃之一边,精心导演了这一出假冒农民的闹剧。 二是弄虚作假的风气在一些地方一些干部中非常严重非常盛行。谁都敢欺骗,敢糊弄。报载,有位省级领导下基层视察,竟然连视察路线都被设计好了,沿途也是“三步一岗,五步一哨”的设下了“天罗地网”。他一心想看到实际情况,就没有按照基层的设计路线而突然下车,谁知道,那一路上都是基层干部设计的“陷阱”--所有接触得到的人,都是人家事先安排好的。不管上级领导搞什么“突然袭击”,也难以见到真正的“群众”。 三是折射出一些领导干部政绩观、从政观的偏离。现在有一种很不好的导向,认为只要让领导看到政绩,领导就会留下深刻印象,就会得到提拔重用;群众对干部的政绩,缺少发言权,对干部的升迁,缺少决定权,因此,有些人就“封住”群众的口,假冒农民,只说好的,不说差的,让领导满眼看去,都是“一派大好形势”。 领导干部下基层,“架子”也放下了,但是还要拆除“隔心墙”,与老百姓面对面,真正的听到百姓的声音,感受他们的疾苦,进而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然而,现在这种将群众与上级领导隔离开来的现状,不得不令人担忧。领导干部无法与群众面对面,就无法了解到下情;了解不到下情,就无法站在群众立场上想问题、做事情,进而做出正确的决策;无法与群众接触,就无法听到群众的声音,了解群众的疾苦,进而密切干群党群关系。 ( 责任编辑:周克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