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让姚贝娜的善 观照每个人的“恶”

只有当全社会都开始从反思自己、反省个人做起,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起,那么,人性良知的底线、行业的底线、社会的底线才能一步步抬高,遮住我们或裸露无疑或半遮半掩的私密处。

  如果说2014年的娱乐圈是以丑闻迭出、口水齐飞而著称,那么,2015年的娱乐圈一开始就风云突变,以一场感天动地和泪雨倾盆的悲剧拉开帷幕——年仅33岁的青年歌手、“中国好声音”的风云人物姚贝娜不幸罹患乳腺癌病逝。就在人们纷纷为这位年轻的“好声音”的猝然逝去唏嘘不已时,“《深圳晚报》几位记者乔装成医生混入太平间拍逝者遗容”的消息,仿佛晴天霹雳,刹那间引爆了一场舆论大地震。

  即使人们普遍认为当下道德滑坡是不争的事实,即使人们对种种底线缺失哀其不幸,可你必须承认,在人性的深处、在良知的心底,还有潜在的底线与共识在不约而同地支撑着对是非的基本判断、对善恶的起码辨别。在民愤讻讻之下,没有人、没有当事者站出来反驳、辟谣或者道歉,孰是孰非暂无定论。但不争的事实是,无论媒体还是个人不该踏破底线,不该在最应该克制的地方越轨。我们早已见惯了在一方的沉默或应急公关中,另一方的愤怒很快被新的热点所消解、被时间所冲淡。如果我们不触及海平面下涌动的暗流,如果我们不触及大风起兮背后的气压,如果我们不触及那些裹挟人性良知一路超速闯红灯的逻辑,那么,下一场相似的闹剧、同样的荒诞还会继续酝酿,就像等待时机绽放的恶之种,一遇到合适的天时地利就突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喷薄而出,狠狠地撞疼大众的腰。

  不由想起 1993年,苏丹大饥荒时的那张经典影像:饥饿而无力的小女孩和秃鹫。记者凯文•卡特因为那种照片而获国际声誉,也因为那种照片而备受良心的折磨:因为眼看着饥饿的孩子走向死亡,而无能为力的自己却靠那个孩子赚得声望。那种折磨直至他自杀的一刻。这样的反思多年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一直或深刻或热闹得进行着,有的国家成立了非政府性质的新闻伦理机构,那些德高望重的学者专家依据严格的程序对那些涉嫌违背伦理的新闻现象进行价值评判,结果会对整个行业起到一种激浊扬清的普遍效力。放眼国内,这样的探索与讨论也在进行,尤其在社会转型风云变化的当下,如何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序正义基础上,建立具有公信力的、非政府的新闻伦理评价机制或机构,对于夯实底线、捍卫常识、尊崇人性尊严,无疑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然而,仅仅是建立一种价值评判机制并不能完全遏止那些“恶之花”,因为这种机制更多是一种事后矫正,能够釜底抽薪的是那些“恶之花”赖以生存成长的土壤、养料和水分。

  如果要从根本上种善因、结善果,最该反思和改良的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急吼吼”顽症。多少年来,我们越来越急、以急为荣以慢为耻,我们恨不得把三山五岳铲平急着盖楼,我们恨不得给孩子做个脑手术让他们智商超常赢在起跑线,我们恨不得一夜暴富一举成名一飞冲天,我们恨不得不择手段冲破底线只为比别人快一步……我们太过于追求名和利了,我们太把一切价值、意义寄托于财富基础上了,我们把对财色名利的无上追求当成了唯一信仰,于是,这个世界本来正常运行的一些逻辑就突然颠倒了,很多荒诞不经、黑白颠倒就堂而皇之地大行其道了。

  在很多信仰缺失、是非颠倒的地方,其实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地发挥了作用。只有当全社会都开始从反思自己、反省个人做起,从“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做起,那么,人性良知的底线、行业的底线、社会的底线才能一步步抬高,遮住我们或裸露无疑或半遮半掩的私密处。

  《道德经》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年轻的姚贝娜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或自强不息,或笑对人生,或投身公益,已经在另一个世界的她一定不后悔、不遗憾。而她逝后所享受的哀荣也可配得上她身前的善行。至于那些有悖职业伦理和人性道德的个别人行为,围观者不妨将其化为一次个人反躬自省、行业重建自律、社会化急为慢的运动,才不会让泪奔、义愤变成又一个“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的娱乐肥皂泡。

  就让姚贝娜,这个年轻生命里的善,来观照每个人生命里的“恶”吧。

  文/马九器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