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雾霾中的马拉松是错误示范

参加北马的选手未必不知,却义无反顾带罩奔跑,既是勇气,也像是无声抗议的行为艺术;既是拿自己身体不负责任,也会给公众造成误导。毕竟,对于不少人来说,对雾霾的防范意识并不足,认为带罩可防霾,显得天真,也传递了错误信号。

  估计类似以下对话会在不少家庭发生——

  “今天空气不好,出门戴口罩吧。”

  “不舒服,不戴了。”

  “雾霾对身体不好,还是戴吧。”

  “没多大事啊,你看北京马拉松不照样在雾霾中举行。”

  在雾霾中举行群众体育性质浓厚的马拉松,对提高人们防范雾霾意识,起到了非常不好的示范效应。

  10月19日,2014年北京马拉松在天安门广场开跑。当天北京的PM2.5指数达到331重度污染,比赛现场,不少跑者都戴起了各式各样的高倍防护口罩,不少选手表示,开跑后要根据呼吸和天气情况选择是否摘掉口罩。选手佩戴口罩跑马拉松,这也成为马拉松历史上“奇特”的一幕。

  时令晚秋,天气却并不澄澈,就像崔健新作《蓝色骨头》中的一句台词,“天是蓝色的,只不过空气很脏,所以看到的就是灰色的。”顶霾奔跑,大概是真爱,否则不会如此搏命。众所周知,在雾霾天行进就艰于呼吸,如果长途奔袭,对身体伤害无疑更大。长跑本是为了健身,若以损耗身体的代价参加马拉松,岂非讽刺?

  雾霾有风险,跑步须谨慎。正如业内人士所称,空气中度污染及以上时应该减少或者限制体育运动,带着口罩锻炼,不仅对呼吸系统不好,运动时也会不舒服。这一真诚提醒,并非饶舌,那些参加北马的选手未必不知,却义无反顾带罩奔跑,既是勇气,也像是无声抗议的行为艺术;既是拿自己身体不负责任,也会给公众造成误导。毕竟,对于不少人来说,对雾霾的防范意识并不足,认为带罩可防霾,显得天真,也传递了错误信号。

  更接近真相的原因是,带罩跑步纯粹出于无奈,除了自我安慰,以期减少雾霾伤害之外,确无良策。由此,便牵涉出一个并不复杂的命题,既然重度污染,何不停赛?停赛声在互联网上颇有阵势,比如北大学者徐泓就认为“今天的马拉松是不能跑。”而专业人士——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博导颜新更是疾言,“雾霾深重,这样的天气下剧烈运动,危害更大。健康至上,为什么不取消马拉松赛?为什么要参加马拉松赛? ”

  遗憾的是,坊间的声音既驱散不了雾霾,也没能动摇组委会的决心。据组委会回应:因本次赛事规模庞大,今年有46%的参赛选手来自国外及国内其他地区,组织管理工作涉及方面众多,赛事延期、改期的难度巨大。应该说,这是实情,据悉此次比赛共有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名选手参加,一旦取消确实不好收场。

  问题是,这次来势迅猛的雾霾既不是来自遥远的元朝,也非不速之客,天气预报几天前就已提醒。相关部门为何不早作应对?“宜未雨而绸缪,勿临渴而掘井”,雾霾天此前已打了招呼,仍然置之不理,更无应急之道,便成就了如今的一地鸡毛。既然不能取消,延期一天也胜过照跑不误吧?再说,北马已走过33年历史,声誉日隆,但遭遇雾霾也不是一次两次,为何不能统筹审慎,避开雾霾?

  而对于组委会来说,也许满腹委屈,感叹惆怅无人问。究其因,雾霾避无可避。雾霾中的马拉松,实际上牵扯出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必须去霾!

  必须承认的是,治霾已是中国人的心肺之患,治霾是中国的集体“乡愁”。2013年被称为“口罩之年”——有人调侃,未来,口罩会像内衣一样必要,空气净化器就是电热水壶,将成为生活必需品。显然,当下最受关注的是“霾”怨。无论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沉重感言“(治理雾霾)已成为民生改善的当务之急”,还是全国政协记招会上发言人的“空气污染是目前最大的民生问题”;无论习总询问有关PM2.5的问题,还是中央表示,治理雾霾“不能等风靠雨”……足以说明治霾已刻不容缓。更何况,雾霾杀伤力巨大——钟南山称“灰霾浓度每立方米增加100微克,预期寿命短三年”,更让公众多了焦虑与冀望。

  治霾关乎民生,关乎政治,也关乎体育。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没有道理,我们追求有质量的发展,追求有质地的生活,追求有质感的未来。从豪言到行动,从共识到责任,从制度设计到贴地而行,一步一步走下去,美好家园才不是梦,空气新鲜不遥远。

  不完全统计,2010年国内马拉松赛仅12场,2011年22场,2013年33场,今年场次起码比去年翻番。奔跑是梦想,甚至是一种信仰。对热爱跑步的人来说,奔跑就是语言,是与世界建立联系或对话的一种方式。“随风奔,自由是方向,追逐雷和闪电的力量,把浩瀚的海洋装进我胸膛……”在不停的奔跑中,心灵奔放,理想跑动,也许这正是体育的价值所在,期待雾霾中的马拉松不再有!(文/王石川)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