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改革明星”仇和假面被揭 不作不会死

 这些年来,仇和以不合作传统官场生态的方式,治吏、治城,掀起阵阵巨浪,但无论如何,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把他乖张的行事风格与腐败相联系。他也为自己戴上了一副“只为改革,哪怕方式独断专行”的假面,仇和一路向南,也一路争议。

  文/伍里川

  在3月15日这一天传出被调查消息,对仇和来说,是莫大的讽刺。有什么能比“打假”这两个字更能生动诠释出其中的意义呢?

  有关的调查结果,将来一定会惊爆我们的眼球。但毫无疑问,明星官员仇和的“假面”,已经在这一天被正式揭开。其20多年来所赢得的改革型官员美誉,顷刻间扫地。

  同一天,仇和参加会议的报道,还出现在《云南日报》头版。巧合毕竟是巧合,但仇和的被调查却必然地应了那句话,“不作死不会死”。不同的是,“改革明星”以这样一种狼狈的方式陨落,引起的震荡远远超过了一般的腐败官员落马。

  这些年来,仇和以不合作传统官场生态的方式,治吏、治城,掀起阵阵巨浪,但无论如何,恐怕没有多少人会把他乖张的行事风格与腐败相联系。他也为自己戴上了一副“只为改革,哪怕方式独断专行”的假面,仇和一路向南,也一路争议,在明星的光环下,迷失自己,中饱私囊——诸多落马官员中,当初发愤挖路、激情砍树者还少吗?——那就别指望获得谅解。哪怕你位高权重,哪怕你今天还上了“头条”,一样落花流水而去。

  站在今天这样一个波澜壮阔的反腐大潮中,人们发现,这已经是铁律。

  仇和火了20多年。与他比肩的,是一群改革型官员。仇和能与吕日周等齐名,没两下子还真得做不到。“仇和现象”更是一时成为热搜的词条。检视其官场所为,无论是“官员要跟上”、还是公开官员电话……

  一直以来,社会上对于改革型官员的呼唤一声又一声,人们不是嫌他们多了,而是嫌其少了。这是因为,这些官员往往比四平八稳的官员更能做好民生实事。甚至,在一些落马官员消失在视线里后,仍有“当地人”念他们在修路、美化城市等方面带来的好处,认为他们虽然贪了,但也做了事,比庸官强。

  然而,一个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是,腐败,或者“灰色腐败”,都与改革“不兼容”。“腐败官员”和“改革型官员”决然不可能在同一具躯体中共存。

  改革天然地具有自洁功能,也有排污的内在动力。

  仇和,作为一名吏治制度的试验者,他急速地甩出了一系列招数,其高压式吏治的种种机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不应忘记,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廉洁奉公、改革创新、坚定刚毅,是改革者的核心特质和精神形象。一名官员违了法乱了纪,自然也就失去了继续担任改革型官员的资格。

  改革型官员虽然行事上难免有瑕疵,但至少应该没有污点。

  在仇和的仕途中,昆明螺蛳湾强拆事件,是绕不过去的一个点,更是一大漩涡。

  被广泛关注的这一事件,发生过打死人的悲剧,传闻称“被强力掩盖”。据称该项目引资人就是仇和,该项目老板刘卫高从仇和曾经主政过的宿迁市追随仇和到昆明。

  这些信息是否属实,仍需要进一步调查。不过,可以确认的是,围绕昆明螺蛳湾拆迁,“上千商户堵断城市主干道”等新闻不断见诸网媒报道,“野蛮强拆”的指责也非常强烈。

  2011年11月,昆明螺蛳湾国际商贸城项目正式开工后,仇和刘卫高放言“昆明新螺蛳湾将成为购物旅游新亮点”,被媒体广为引述。

  民间集聚的怨言,饱含着补偿没影、呼告无门的愁苦,但与高光的“新亮点”相比,哪一个更受当地主政者的关注?不言而喻。

  浮在面上的民间怒火和疾苦,衬托出当时的主政者仇和,缺乏起码的善治手段。要知道,《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已于2011年1月施行。该条例取消了“强拆”这一条,任何主政者都不可能看不到。

  关于此事件的内幕,一定会水落石出。相关官员有没有在其中长袖善舞、利益勾兑,从而从“让官员日子不好过”,转为“让老百姓日子不好过”,自然也藏不住。

  引人联想的是,仇和究竟是被明星光环中迷失而违法,还是早有“湿鞋”?如果是后一种情况,那就更应该引起警觉。

  深化改革,呼唤着制度设计,也呼唤着“能吏”涌现。但应该明白,支持改革型官员的工作、维护改革型官员的权威,不等于降低对他们的要求。

  确实,既要在路途艰险的时候逆水行舟,又要保持应有的官德,要求不低。但这是他们必须经受的考验。那种享有改革者的声名却又吃相难看的官员,不应该继续站在改革者的队伍中。

  “改革明星”,不是只戴不脱的荣誉,其陨落虽令人扼腕。但这更是一种幸运。没有了重重假面“妖娆”,没有了伪改革者、真腐败者的干扰和设阻,改革可以更给力。对于任何一名官员来说,都不会有“功过相抵”的特权,法律是一道永远不能逾越的底线。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