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祭奠黑色周末 以彻底变革向亡者致哀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充满忧伤的周末,点燃的蜡烛、敬献的菊花、无声的默哀,是所有生者对逝者的哀婉,也是对逝者的敬畏。然而,往者已去,来者可追,以彻底的改革荡平诸多深层社会矛盾,为所有生者夯实安全的基石,这才是“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最好的注解。

  过去的这个周末,是黑色的,也是血色的,江苏昆山的爆炸、云南鲁甸的地震,被详解披露的新疆暴恐事件,天南海北的悲剧竟然在短短几天接踵而来,数百条生命如同正在绽放就被风雨摧残的百合,零落满地,让八月的第一个周末在惊恐与泪水中荡漾。

  颇为戏剧性的插曲,还有互联网上的“传奇”女子郭美美,也在这个天灾人祸交织的周末揭开了神秘的面纱。但在昆山爆炸事故,昭通地震营救的关键时刻,确如红会所言“请暂时忘记郭美美”,丑闻需要为生命让道,关注灾难伤亡才是最大的头条。

  这个周末逝去的生命,本来与每位生者一样,沐浴着阳光、憧憬着未来、打拼着人生、享受着生活,可是,他们却被无辜地卷入天灾人祸,带着不甘与遗憾离开这个世界。令人何其哀痛!

  谁是夺走他们生命的凶手?是那些对安全生产置若罔闻的渎职者、是那些毫无抵抗力的脆弱建筑、是那些充满仇恨的行凶者。面对逝去的生命,即使把所有凶手、责任人押上亡者的祭坛,也无法唤醒生命的重生,无法抹平生者心中的创伤与哀痛。假如时光能够倒转,相信所有人的愿望都是能够阻遏悲剧发生的所有环节,能够将那些将生命推向死亡的“推手”一一化解——竭尽所能让悲剧不要发生,这比事后的追责、反思、查漏补缺更有意义,因为它在修固生命的安全堡垒。

  顺着这样的逻辑,不难发现,除了有形的凶手,还有一些无形的“推手”在为悲剧推波助澜,这些“无形”的推手往往才是悲剧的根源。

  在工业化的时代,技术无限进步、分工更加细密,流水线上可以滚滚生产出闪烁出精美光泽的工业产品,但生命却更加脆弱,一个火星,就能夺去车间内大部分人的生命。人类对利益的追求和对生命的责任、对金钱的膜拜和对生命的尊重之间,出现越来越激烈的冲突,前者愈来愈强、后者愈来愈弱的马太效应,为悲剧的诞生埋下深深的伏笔。

  昆山爆炸巨大伤亡发生的路径,其实早有前车之鉴,这无疑又是一次完全可以避免的灾难。粉尘爆炸惨剧一而再、再而三发生,本应发挥预防职能的安全生产监督工作,在这次事故中竟如同虚设。无论是政府监管还是企业安全培训,都在重复同样的问题,如果反思止于文件、补缺止于表面,没有对体制机制的变革、没有对工人权益救济的补偿,谁都可能成为下一个昆山。

  在云南这样一个深受地震之扰的敏感区域,多年来大震小震不断,从人的生命财产保障和政府责任而言,当地的房屋建筑标准理应在抗震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让建筑成为保卫生命最坚固的屏障。尽管当地也在不断提升防震抗灾能力,可是和同为深受地震之苦的日本、智利相比,无论是资金投入、人力物力投入还是民众抗震防灾常识与逃生训练,显然差距不可同日而语。尤其四川汶川大地震带来的制度反思,在当地反躬自省方面仍然没有深入到灵魂深处、制度深层。此次鲁甸地震造成的巨大伤亡就足以让当地的防震抗灾能力相形见绌,再多的客观理由在数百条生命面前都苍白无力,重城市轻农村、重说教轻训练、重抢险轻自救、重文件轻制度……天灾突降后的种种短板都暴露无遗——没有一整套刚性的、严丝合缝的抗震防御制度兜底,零敲碎打式建设岂能万无一失?

  而避免暴恐事件频发,民族之间走向共融和解的路径,还存在一些短板,如何补齐这些短板、弥合裂痕,这是杜绝悲剧的根本。

  其实,最近类似的悲剧还有很多,那些动辄对孩童举起屠刀的血案,那些不幸翻入河塘的校车,那些泄私愤而点燃公交车的罪恶,那些深埋矿井深处的冤魂……每一位不幸夭亡的生命,都成为某些深层缘由的牺牲品,无辜的买单者。向他们致哀、为他们哀悼,最好的方式不仅仅是让他们哀荣备至,更在于生者如何消解悲剧发生的根源,疗治人心深处的伤痕、抹平社会戾气的棱角、拯救社会链条中的麻木与冷漠。

  每一场悲剧的背后都有导致结果注定发生的诸多缘由,这些碎片化的缘由汇集拼合起来,就可大致清晰地描绘出这样的轮廓:当一个社会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农业走向工业、从人治走向法治、从官本位走向以人为本时,旧的社会系统必然会和新的社会系统产生强烈的龃龉、摩擦,于是产生林林总总的矛盾,优势与短板并存,奇迹与荒诞同在,一些人将因为社会的短板和荒诞而成为一些深层矛盾的牺牲品, 而要最大限度地杜绝悲剧发生,唯有正视这些矛盾,以勇气、决心和智慧革故鼎新、取长补短,不断制造和谐因子,为所有生命的舞蹈修固一个安全的堡垒。

  一个伟大的时代,不仅仅在于创造了一个个宏大的奇迹,更在于解决了一个个根深蒂固的矛盾,就像一辆车,决定它能跑多远多快,不在于本身优势有多少,而在于漏洞有多少,短板最少的车才能疾驰无虞。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充满忧伤的周末,点燃的蜡烛、敬献的菊花、无声的默哀,是所有生者对逝者的哀婉,也是对逝者的敬畏。然而,往者已去,来者可追,以彻底的改革荡平诸多深层社会矛盾,为所有生者夯实安全的基石,这才是“生命至上、以人为本”最好的注解。不再让生命无辜买单,不再让生命含冤凋零,不再让生者一次次为逝者的集体凋零而泪雨飞洒,这恐怕是所有生者最大的祈福。(文/马九器)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