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见的高调是在各种可能的时刻暗示自己背后“有人”,以便让直接上级看重自己:此前的“河北第一秘”李真,曾经在同僚面前打电话,说是直接打给最高层——狐假虎威未必没效果,人们往往宁可信其有。
官员变“高调”有玄机:显示威名
政坛之大,难免无奇不有。有特别低调的,就有莫名其妙高调的。
比如最近出名的四川射洪县派出所所长,跟别人吹嘘自己有四套房,赌博一晚都要输几千元(此处稍有露怯,估计在他看来几千就是大额了)。然后,他这段话被录音,再然后,被举报。
山西前省委副书记出狱 官商夹道欢迎
县里的联合调查组发现他大大高估了自己的财富。虽然没有证据表明他涉腐涉赌,但其“吹牛”的言行造成了恶劣影响,他被解职了。
所长的高调吹嘘看起来可笑,但很多时候,一个官员变高调背后,有其必然逻辑。
最常见的高调是在各种可能的时刻暗示自己背后“有人”,以便让直接上级看重自己:此前的“河北第一秘”李真,曾经在同僚面前打电话,说是直接打给最高层——狐假虎威未必没效果,人们往往宁可信其有。
这种极端例子并不多见,更多的是某地方官员莫名消失几天,回来后“不经意”说自己到省城或者北京拜会“大领导”去了;还有更笨拙的,我曾经碰到一个副县长把自己老家一位副国级闲职领导的字挂在客厅,每每有新客人都让对方欣赏,最后抖个包袱点出一个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名字。
这些都算常规高调了,还有一些是技术性高调,有直接目的。
第一种是政府一把手(党委内是二把手)给新来的党委一把手“颜色”,多在基层,类似县长对县委书记。反正党政一把手之间的协调历来都是难事,而敢于挑战领导的政府一把手,多为本土官员,书记则往往是“流官”。
第二种是某些传言正被纪委调查的,或者真的被调查过但顺利过关的。政坛上最怕的是别人认为你“失势”了,由此证明自己威名仍在就很重要。
省市两级的官员还好,顶多找个场合公开露个面;而县乡两级,除了找机会公开大宴同僚外,有的还曾经跑到县委门口放鞭炮,高调到嚣张。
当然也有个别高调到犯傻的,曾有官员在酒场上跟我描述自己面对上级纪委如何面不改色,最终死扛等到上面领导为其“平反”——估计这种对纪检部门的高调极为罕见,因为现场都没人礼貌性附和。
最后一种必须要高调的,是出狱的原官员。
原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因为重婚罪入狱(邱向来被认为有才情,至于重婚事实,其实让人唏嘘),出狱后在微博上以中海油高级研究员的身份公开亮相,此后他在十天内连续密集活动,出席了两场重要经济论坛,还都做了主题发言,而且领了一个“特殊贡献奖”,可谓“稳妥的高调”。
能看出来,邱试图以学者身份重新开始——鉴于他并未因为贪腐入狱,“学者型”复出对他来说几乎是最好也最可行的选择。
而另一种则颇值得玩味。此前有报道说山西一位因为贪腐入狱的前省委副书记今年获释,当地官员和煤老板争相迎接。
这事被捅了出来,连新华社都看不下去了,发评论说贪官重获自由时为何还有人爱?媒体的分析是,这位前高官入狱后没有“吐口”,很仗义地没牵扯更多人——我查了查资料,发现这位前高官确实曾经威胁办案人员说,“如果你们一定要让我怎么样,那会有一大批官员跟着我倒霉”。
其实我不太相信当地官员和煤老板“自发”欢迎一说,因为就算“老朋友”们再热情,如果没有这位前副书记的默许,也不会如此高调。如果真是默许,按照逻辑推测,只能说明这位前高官在向当地展示自己隐藏的能量,并为未来的各种可能制造可能。
不过后来当地官方确凿表态说,该前高官出狱后,并未有官员去看望他。如果真是如此,那爆料就变成了陷害,这位落马官员,就不是当地很多人的“恩人”,而是某些人的“仇人”了。
专栏策划:最新文章
- 李克强的新秘书:非“身边人”
- 领导突然失踪了,怎么办
- 干部“爱”读书:上司荐书 基层干部必读
- 说说公安部暗访的那些事儿
- 中纪委为何越来越高调?
- 官场潜规则多 领导容易得心病
- 假冒官员的“技术规范”
- 待业部长如何再就业
- 总理您好,我的问题是……
- 总理的权力到底有多大?
- 高官“退居二线”后说话更猛
- 中央部委如何相互批评?
- 山西省长的“检讨”
- 与众不同的“官二代”
- 传说中的“国师”
- 后十八大,既要政治日新更要生活如常
- 公务员结婚 政治联姻要求门当户对
- 我在基层官场混饭局,大开眼界
- 秘书,我知道的“二号首长”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