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东亚“三国杀”:我们需要了解真实的东亚

    【本期主持:杨龙】五十年前,我们口口称赞的是苏联,五十年后,我们天天议论着美国。这种变化,既有政治、经济变动的原因,也关乎我们如何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而在地地理和政治上更紧密的东亚四国(中国、日本、朝鲜、韩国),不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就是守望相助的"老朋友"。 在这一百余年的历史里,战争和民族情感成了中国、日本、朝鲜和韩国绷得最紧的神经……
   中国某报就以时时贩卖民族情绪而爆得大名。故而,到了今日,我们需要严肃的面对和认识"东亚"。
   回望历史,当年日本史学大家内藤湖南以东洋史和西洋史作为学科分野,一举提升了中国史研究的位置,使日本乃至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研究都受惠于此。 再观今日,我们对日本、韩国和朝鲜的认识还停留在游记、传闻和情绪宣泄之中,我们太需要严肃的认识东亚的日本、朝鲜和韩国了,尤其是东亚政治…… 【讨论:你知道的东亚是怎样的?

日本:政治大国梦

   在一百余年的历史中,日本是与中国最密切相连的一个国家,从甲午中日战争(日清战争)到清末新政,从北洋到8年抗争,日本都时刻影响着我们, 尤其日本的政治及其转型。如陈寅恪言,隋唐政治文化流布日本,影响了1000年日本的政治形态,而在近代面对西方时,日本快速融入了西方 而中国却在无休止的争论、战争中沉沦。反观日本政治和政治家,一方面从伊藤博文到中曾根康弘,均长期执政,且无不是以巨大的政治魄力改变了日本, 而另一方面,近年来的日本,却在一系列的问题的困扰中,首相和内阁频繁跟跌。我们真的能看得懂日本政治吗…【详细

韩国:成熟而幼稚着的民主

  韩国的百年历史,在东亚诸国中,更值得书写,从日本殖民到军国独裁,从强权政治到民主选举,大写了一个东亚国家的转型史。 在韩国政治生活中,由于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的政治独裁,加之外贸型的经济战略,早就了在一个独裁国家之中,民众普遍的对基督的皈依。 在七十年代中后期,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工人运动,剧烈而缓慢的冲破了军人-政客统治的铁笼,虽这几十年来,韩国的民主发展并不如意, 韩国的选举政治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最近的例子,就是他们的议会因海警蒙难于中国渔民之手,居然通过了一项可以对中国渔民开枪的决议。 韩国成熟而幼稚的民主,真看不懂…【详细

朝鲜:世代交替的政治

   近期,金正日的逝世把朝鲜推到了世界舆论的聚光灯下,几乎与此同时,所有的人都在揣测东亚地区的局势和未来走向。的确,我们对朝鲜,对朝鲜语 东亚的影响只能是揣测,至少在中国,我们还找不到一本严肃的讲述朝鲜的读物,即使在美国,《我们最幸福:北韩人民的真实生活》这样的记者游记也几乎成了最为重要的理解朝鲜的作品,知识积累匮乏是我们认识朝鲜最大的短板。例如金正恩的接班问题,大多数人只能从逻辑上去推到,认为独裁体制下,金日成和 金正日都多少有卡里斯马的支配特点,到了金正恩恐怕就没有这些"禀赋"了,结果全然不是这样,是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逻辑错位了还是我们 对朝鲜的真实情况知道的太少…【详细

 
往期回顾

渔民事件中的韩国

    就在上个月,一个韩国海警被中国渔民刺死,具体情况到今天还不明了。有一份报纸急不可耐的以上邦大国的身份教育韩国,不要用过激行动证明自己, 然后炫耀了一下中国GDP多强大,实力多牛逼。结果,没过多少天,韩国就证明了自己不可欺负,投票通过中国渔民到韩国海域捕鱼,看见后可直接开枪。 中国政府看见后,无比同情"弱小的"韩国,正面回应称一定会好好的教育中国渔民。这就是中韩两个一衣带水的邻邦不可以说的秘密吗,可见隔阂是多么的深远…【详细

日本AV抑或幕府将军

    前段时间,历史小说《德川家康》中译本还搞出了不大不小的日本幕府热,最近《德川庆喜》又出版了中文本,看来中国人除了对不穿衣服的日本成人电影 感兴趣之外,还是对日本的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其实我们一直在反思,中国人其实热爱的不仅仅是德艺双馨的苍井空等,其实也热爱日本的历史、文化和政治, 我们不希望宣泄情绪,但是已有宣传读物却时时刻刻以宣泄情绪而卖尽万种风情。用小说讲述日本将军的历史大卖,本身说明我们有另一种理解它的可能性……【详细

朝鲜:年龄何以成为问题

   当28岁的年轻大将金正恩同志已经成为朝鲜军队最高司令官、朝鲜最高政治领导人知道着朝鲜人民朝向强大国家奋斗的时候, 中国的80后后们,还在苦逼的、文艺的、靠谱的、二逼的发着微博。当然,我们绝不要轻易的拿年龄说事,这是个坏习惯,是坏孩子才干的事, 但是在有一种体制下,"二代"、"三代"们努力奋斗,会被解读为受老子荫庇,他们享尽人家富贵,会被说成好吃懒做,这个体制永远不能正面回答这种议论,所以我们对朝鲜有多少偏见还是很难说的…【详细

中韩日的联合教科书

   很多年以前,中日韩三国的学者就已经在酝酿合作编写共同的教科书,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工程,虽然遗憾的是少了同处东亚的韩国。 这个工程的开启,意味着追求打破狭隘的民族叙事,并且这部教科书敢于直面南京大屠杀等问题,是东亚增强相互认识的第一步, 可惜的是,这个教科书已经成为了愿景,除了日本少数学校,这套书基本没有派上用场,三国还是各自使用着各自的教科书体系,良好的愿望最终还是被民族情绪和国家利益破灭,丧失了一次重大的认识对方之机会…【详细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杨龙

合作媒体

东西网 | 良品杂志| 译言网 | 南方人物周刊 | 第一财经周刊 | 南都周刊 | 财新网 | Leica中文摄影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