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550万“天价”医疗费事件经央视曝光和其它媒体的连续报道后,遂成为最近一个时期以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对这一事件,人们从制度、道德、法律等许多层面和角度进行了探讨。笔者觉得,对这一性质极为恶劣的事件,人们在从体制、机制等层面进行探讨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当事医院管理者和相关当事人应负的责任。换句话说,客观原因不应该成为回避具体责任的遮羞布。
如果媒体的相关报道属实,那么哈尔滨天价医疗费的确有许多令人瞠目结舌之处。
比如医院的过度治疗、重复检查问题。据新华网报道,根据患者家属反映,患者住院期间,“67天做了588次血糖分析,299次肾功能检查,平均每天4.5次,而且每天都乘4……67天做了血气分析379次,化验血糖输液1692次,输血968次……”
比如违背治疗原则问题。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在住院收费的明细单上,记载着翁文辉使用过一种叫氨茶硷的药物,但是翁对氨茶硷有严重的过敏反应。还有,据患者之子翁强称,进口药品“珍怡”是生长激素,会刺激肿瘤增生,使用禁忌症清清楚楚地标明:“有肿瘤进展症状的患者和严重全身感染等危重病人在机体急性休克期内禁用”,但主治医师王雪原在一份证言材料中证实,从6月1日起,医院给其父用了“珍怡”。
比如伪造病历和帐目混乱问题。据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事件调查专家组称,病历有伪造涂改迹象,尤其是2—8页。家属表示,“最让我弄不明白的是我家人在8月6日去世,但是8月8日还在做痰培养的检验。”“住院67天,医院收了88天的钱,而且到了8月15日结账时,预交款剩余的8万元成了零。”对于患者家属强烈质疑药费和化验费,二附院调查组于9月下旬向患者家属递交了一份初步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显示,在用药方面,医院不是多收了就是漏收了,没有一份收费单据合格;化验方面,收费单比报告单多出128次,2119份病房化验报告中,合格的只有35份。据南方都市报报道,患者帐单上有时一天用血量竟达一万多毫升,ICU室主任解释这是因为血库用血紧张,所以经常一次取出几天的量。而输血科主任则一口咬定,绝不可能有这种情况。
一个身患绝症,行将离开这个世界的老人,竟然被身为生命守护神的医务人员当作了攫取经济利益的工具!它说明相关人员的趋利行为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它也说明这家医疗机构的内部管理混乱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地步,它还说明有关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之淡漠和医德之沦丧已经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一家在业界内有一定知名度的三级甲等医院,竟然出现上面这种令人夷非所思的事情,不能不令人扼腕叹息。事情十分明显,如果医院的管理到位,如果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制度能得到起码的贯彻,如果相关医务人员守住哪怕仅仅是做人的良知和道德底线,上述事情是完全不可能发生的。
当然,不能否认导致事件发生的医疗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深层次问题。目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也的确存在不是抑制而是助长这类现象发生的因素,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为这种行为开脱的理由。当然,道德缺失是一个社会问题,不独以医疗界为然,但这同样不能用来作为我们放纵自己的欲望和放弃道德底线的借口!
哈尔滨天价医疗费事件发生后,与社会各界的七嘴八舌、评头论足不同,业界内更多的是震惊、难堪和尴尬。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那么目前重要的不是怨天尤人,不是计较社会上某些过火的议论,而是应该扪心自问:面对以健康和生命相托的病人,我们该怎样肩负起我们应负的责任?面对这一令整个医疗界为之蒙羞的事情,我们当如何通过自身的努力,防止它在我们自己身上重演?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