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12月4日报道,“现在,各省市区、地级市甚至县,都在北京设立办事处,有的驻京办目的就是跑‘部’‘钱’进。”日前,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谈到对预算资金审计监督时这样表示。
对于“跑‘部’‘钱’进”的“驻京办”,各级官员早已不再讳莫如深,但是如李金华审计长这般露骨地描述,在高层官员中,尚不多见。不难想象,审计长的这番言论,极有可能会引发政府有关部门下发让“驻京办”班师回营的督令,但一纸督令是否会真的使“驻京办”班师回营?笔者对此深表怀疑。
一个首当其冲的问题是,“驻京办”为何长期存在?在交通和通讯如此顺畅的今天,改革之初各地设立的“驻京办”,有很多早已没有存在的理由了,但奇怪的是,各地的“驻京办”非但没有撤销的,反而连一些县和一些企业都蜂拥而上,这是为何?审计长的话一语中的,许多“驻京办”可以“跑‘部’‘钱’进”。更进一步来讲,“驻京办”的另一个身份是扮演请客办、行贿办、腐败办的角色。“驻京办”能够长期存在,说明这种机构的存在能够发挥其设想的功能,实现其“价值”。也就是说,在“驻京办”的联络下,联络线的上端和下端能够顺利实现权力和利益的交换,而如果没有“驻京办”这座桥梁,下端的许多事情就有可能被一拖再拖甚至根本不可能被批复。“驻京办”为何长期存在又为何愈演愈烈,答案一目了然。
那么,既然许多“驻京办”是这样一个不光彩的角色,何不赶快令它班师回营?也许这样的政策不久就会出现,但它又注定难以奏效。因为对某些地方来讲,“驻京办”就是具有存在的价值,因为有些项目,如果没有这座桥梁去牵引那些把持着各种大权的大大小小的手,地方的项目就会被拖延或“泡汤”。因此,假如非要撤销,撤销的或许仅仅是摆在外面的一块牌子而已。
所以,笔者想问,拿什么来让“驻京办”班师回营?其实,解决这件事的办法并不复杂——如果跑“部”不能“钱”进,那么某些“驻京办”还有什么存在价值可言?那么该怎样达到跑“部”不能“钱”进的效果呢?是单纯地下大力气查处被腐化的上级官员吗?彻底治理腐败行为固然重要,但笔者认为,在保证决策透明化的基础上,实现利益的公平和均衡,在当前的上级部门决策中,显得更加迫切。倘若决策能够更加透明,能够实现公开和公平,跑“部”自然就不会起到什么作用了,如此一来,失去存在价值的“驻京办”又焉能不班师回营?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