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先表示一下对河南质监部门的诚恳敬意,之所以致敬,是因为他们揭开了电信运营商一个“天大的秘密”———2004年,该省的几大电信运营商计费话单差错率达到了12.2%,超出国家标准上千倍,一年至少多收费1亿元,铁通、联通、网通、移动,无一例外都有问题,另据调查,如此多的问题90%以上都是人为原因造成(11月22日《新京报》)。
可想而知,如此高的差错率绝非只在河南。面对“高差错率”这么一个天大的漏洞,很多人立刻想到了“第三方监督”:电信行业长期以来都是自己监督自己,不出问题才怪———笔者觉得,不能什么问题都推到“外在监督”上,如果无论什么行为都设一个“外在监督”,那需要多大的制度成本,而且还逃不出“谁来监督监督者”的本体承诺怪圈。
又是分拆,又是重组,又是民营化,电信部门不是早就进行市场化改革了吗?市场本身就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减少“外在监督依赖”的制度安排,因为内在的行业竞争能起到最好的“互相监督”作用,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更是信用的竞争,竞争是最好最有效率的监督机制———可我们看到,在话单高差错率上,铁通、联通、网通、移动,无一例外都有问题,也就是说,电信运营商在计费上形成了一种“作弊联盟”。如果电信领域是一个健康的市场,是不可能出现这种联盟的。
电信部门整天说自己如今多么市场化,消费者得到了多少竞争的好处,可高差错率“作弊联盟”的存在并且“屡错不改”,折射出电信领域的市场化不足,市场化改革有很多失败的地方。
如果电信运营是一个真正的市场,基于信用方面的竞争,“话单透明”肯定早就成为一个各大电信运营企业竞相掌握的“卖点”:通过技术创新,尽最大限度地让消费者电话打得透明、用得放心。“话单透明”本质上是一种服务,做好服务当然是商家必争之地,可以看到,那些竞争充分的领域,这方面的竞争是多么激烈。
可我们通过整体行业的高差错率看到的是,各大企业不但没有就“话单透明”形成竞争,甚至结成了一种“作弊联盟”,集体以电信技术复杂为借口拒绝向消费者提供透明的话费账单。由于市场化水平低,垄断利润的富足,各企业缺乏技术创新的动力,表现出非常强烈的“竞争惰性”,这种伪市场,必然结出“有弊一起作”的恶果。
□曹林(北京编辑) (责任编辑:悲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