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日月谈 汇聚网上最好的评论
昨天——11月8日特平常,却是咱们做记者的节日。
这是建国后的第六个记者节。据说,吃记者饭的在内国内至少有50万人。还听说,11月8日是中国记协的成立日,记者节的来由与记协有关。可做记者多年,我却也没闹明白中国记协都在做些什么。
民国时期也有记者节,1933年至1949年,每年9月1日,中国的新闻从业人员都举行各种仪式纪念这个节日。后来取消了记者节,读者不必究其原委,就如莫问英雄出处一般。
社会职业群体中,能享受过节待遇的,在国内也就记者、教师和护士。记者是社会良知的守望者;教师谓人类灵魂工程师;护士以南丁格尔为荣人称白衣天使。这三个群体与众不同,社会才如此看重他(她)们。
然而,这三个群体今天的社会形象均比较差劲,不是自我嘲讽,其中群体形象最差劲的又数咱们当记者的。表面上看,报章上负面报道最多的是教师群体,其实不然,因为媒体一般不会自揭家丑。比如说,像记者集体受贿这样的丑闻,能搬上报刊版面的毕竟是“小概率事件”。
所以6年啦,每当记者节来临,我从来不曾指望广大读者包括整个社会会发自内心的对记者表达广泛的敬意。
当代国内记者有六种生存方式:
一种是担当宣传员的角色,写新闻就如写工作简报或黑板报”什么的。这类记者比例不小,他(她)们的写作标准是不出错、完成规定动作、“突出政治”。这类记者中做到功夫到家时,常收两种由体制给予的回报:当大大小小的新闻官是为最佳出路;没轮上官当的可通过职称来展现自我价值,人到中年后弄个高级职称也算名利双收。但到退休前想出个新闻作品集时却常常犯悚,只叹混了一辈子,拿不出可以身后“留影”的东西。这类犯悚者中,也有少数“著作”等身者,但这些个所谓“著作”在后世人眼里,无非就是“新闻垃圾”。
第二种是热衷于领马夹袋、润笔费、车马费的角色,圈内称作“赶场子”。这类记者以写“公关新闻”善长,其中的“佼佼者”一个月赶几十个场子的都有。但这类记者还不算“问题记者”(不是按国外的标准)。他(她)们也知晓守住底线--有人愿意给钱给物来者不拒,但主动索要(贿)的犯法事儿一般不干。
第三种是公开索贿型记者,动不动以曝光相要挟,或者以版面、频道为个人或部门的谋利资源,一旦目的达到,写出来的文字、拍出来的片子可以把黑描成白,或干脆黑白颠倒。这类腐败记者的人数至今呈上升趋势,而且年纪越轻,胆儿越大。
第四种是不碰敏感题材型记者,他(她)们不是没有是非标准,不是不关心国家民族前程,但只写“安全题材”挣“工分”。他(她)们是记者队伍中识时务、图太平、讲实惠的一群。
第五种虽有思想有良知,但出于生存生态之严峻,干脆回避现实埋头做学问著书立说。一般而论,媒体级别越高,做学问的记者相对多些。越是高级别的媒体,领导的肚量也大些--条件是别惹事,我养你。
行文至此读者已能猜到,最后一类记者一定是“真记者”。这类记者少之又少,且越来越少。就是在新闻从业圈内,“真记者”也被别的记者视作队伍中的异类,更被那些个腐败记者视作大傻冒--“一小撮”。
马克思说过,社会的存在决定社会的意识。记者的职业理想与行为选择受新闻从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左右。由此,当人们感慨“人心不古、江河日下”之时,切莫过多指斥当代记者咋就如此不珍惜职业荣誉? 也有人把最早始于1979年的新闻立法长期未果与记者群体的“堕落”相挂钩,可就我的从业体会,整个社会生态不进步新闻立法又能如何,已施行的法律足有数百部之多,有多少部法律得到了不打折的实施?
......所以,记者过节场面冷冷清清。呜呼! (责任编辑:悲风)
热点:公务员是中国最幸福的人? 张五常:为王石作序
经济学家能为企业代言吗 为何要树立一个荒淫无耻的形象
章子怡把中国男人气坏了 我们一直错怪了张艺谋
索尼为何“忽悠”中国消费者 孙英杰案的几个搞笑疑点
又一个学生被老师间接杀死 处女荒 根本不用回击
是好男人 就请用安全套 国人的脸被央视丢尽了!
深圳要消灭香港的色情业啦 路人为何旁观强奸(组图)
现在的女大学生成了什么? 多少卖淫女是大学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