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日月谈 汇聚网上最好的评论
活色生香、让人眼花缭乱的社会新闻中,注意到一条不起眼的新闻,标题是《北大临时工热衷“追星”已获2000多位名人签名》,说的是北大餐饮中心临时工刘宇光是个“老追星族”,在北大7年来,他得到了2000多位名人的签名。(《京华时报》8月16日)
超越社会新闻给人带来的猎奇满足感,从北大餐饮中心这个不起眼的临时工,和他引人注目的“追星”行为中,笔者悲哀地解读出一种中国高校大学精神沦落的隐喻。
一个临时工的行为与大学精神能有什么联系?其相关性是很大的!一座象牙塔的精神价值取向,一所大学的人文底蕴,不仅会直接地表现在其主流人群(比如学生、教师)身上,还会间接地辐射到那些身在其中的边缘人群身上———这种间接辐射能力往往更能体现底蕴的深厚,因为教化主流人群是相对容易的,而要能在潜移默化中将一种人文味道“薰”到边缘人群身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需要多么深厚的功力啊!
所以在武侠小说中,我们常会看到这种景象:表征少林寺功夫非常“牛”的时候,并非说方丈有多厉害,而是把笔墨放在对“扫地僧”或“火工头陀”功夫的描述上———比如《天龙八部》中那位用武功化解肖远山和慕容复仇恨的扫地僧,把少林寺藏龙卧虎的厉害表现得淋漓尽致。翻看中国大学史,表征中国大学人文底蕴深厚的,也常常是在这些边缘群体的传奇故事中。比如说图书馆馆员的博学,守门人精通康德,卖烧饼的外语很好,看车师傅深谙老庄———反映这种大学遗风的是去年清华的“馒头神”:清华食堂卖馒头的,竟然通过自学考得TOFEL高分,令清华学子自豪不已。
如今我们发现,这种“边缘人的传奇故事”在大学中越来越罕见了,好不容易又找到了一个传奇的临时工,但我们悲哀地发现:他不是深藏不露的“馒头神”,不是高深莫测的“扫地僧”,不是身怀绝世本领的“火工头陀”,而是一个收集了2000多位名人签名的“追星族”。
边缘人的传奇状态往往表征着一所大学的精神底蕴,这个角度看,从“扫地僧”到“追星族”———大学边缘人“传奇叙事内容”的转型,是对中国大学精神沦落一种深刻的隐喻:边缘人的故事是跟随着大学状态走的,当我们的大学在人文追求上越来越浮躁,精神底蕴越来越稀薄,越来越热衷于追逐诸种明星时,边缘人的“传奇故事”也就远离了知性熏陶、人文感染等有想像力的内涵,而是表现出与“大学追星”同构的世俗。
周星驰火了,热情地邀请星爷任荣誉教授;成龙来了,巴结地给他送个荣誉博士的头衔;看看许多高校学院的名誉院长和名誉教授,大都是名人占着;看看许多名人冗长的头衔中,大多有着一个某校名誉教授、特聘教授之类的名号;所谓的邀请纳什、李远哲之类的学术明星演讲,也不是追求什么人文启思和思想交流,而是觉得能邀请到他们“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难怪有人惊呼:大学已经堕落到要靠名人来装点门面的地步了!
当大学不能与世俗保持距离、甘守寂寞静心做学术,而是堕落到要靠形形色色的名人来半点门面之时,我们能指望那些生存在其中的边缘人能有什么有想像力的传奇故事? (责任编辑:悲风)
热点:公务员是中国最幸福的人? 张五常:为王石作序
经济学家能为企业代言吗 为何要树立一个荒淫无耻的形象
章子怡把中国男人气坏了 我们一直错怪了张艺谋
索尼为何“忽悠”中国消费者 孙英杰案的几个搞笑疑点
又一个学生被老师间接杀死 处女荒 根本不用回击
是好男人 就请用安全套 国人的脸被央视丢尽了!
深圳要消灭香港的色情业啦 路人为何旁观强奸(组图)
现在的女大学生成了什么? 多少卖淫女是大学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