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这就是我们媒体的低俗之风的真实写照。在2003年夏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访华和“人造美女”炒作中,媒体谄媚和低俗的表演发挥到了极至。
沈阳“慕马”大案媒体表现: 搜刮民财、巨额受贿达661万人民币的前沈阳市长慕绥新,在 “杨澜视线”中则颇具讽刺意味地成了“亲民的典型,清官的样板”。杨澜还赞美道:“从他身上,我找到了中国一大批新型官员的特征:精力充沛,学识广泛,具有国际视野,兼备文化艺术修养,敢于讲话。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心。”
沈阳“慕马”大案还揭发出另外的媚态传媒人士。据报道,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张锦胜、《人民日报》驻沈阳记者冯奎,因他俩都曾接受“慕马案”(慕绥新和副市长马向东巨额受贿案)中主角的贿赂、然后向北京高层写了多篇“内参”,为慕、马两位贪官评功摆好。据消息透露,冯奎接受了二万九千多元现金和礼品,而张锦胜所收取的黑钱达两万美元之多。
皇马访华事件中媒体表现: 球迷形象━━从疯狂到崇洋媚外。在媒体报道的诱导和煽动下,似乎谁不疯狂就不算球迷,不疯狂就说明守旧的中国人在全球化大潮中没有进步。访华前,许多媒体大造声势,号召球迷们“一起HAPPY”,指引“中国女孩,你为谁尖叫?”喧嚣看皇马比赛是“一万年的幸福”。皇马到达昆明时刻,报道渲染出“皇马亮相倾国倾城”、“万人空巷迎皇马”的盛况。训练期间,每天都有所谓“球迷的尖叫”和女球迷因签上名或签不到名而“哭泣”的报道,年轻球迷欣喜于“我抓了小贝一把,我太幸福了”,连“63岁老婆婆要为万人迷撑腰”,一场训练赛叫“3万球迷看得如痴如醉”;其中那个冲进训练场的17岁少年更是成为炒做焦点,有家媒体开设了整版的“圆梦”专题,大肆渲染“激情少年坐3天3夜火车不远千里”的痴迷追星心态。皇马离开昆明时,媒体又炒做起“静海源最后的疯狂”,直至“机场:最后的疯狂”。
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索要球星签名,丢人显眼。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提出:“皇马的巨星们会不会给在场的记者们签名,让人们都记住你们?”一大堆和采访话筒放在一起的签名本格外引人注目。皇马新闻官的回答在给“球迷”记者上职业素质课:“请在座的记者们注意保持职业尊严,新闻发布会是用来做新闻的,不是用来签名的。”菲戈对此也抱怨“记者不职业,成了球迷。”
“人造美女”事件媒体表现: 历时近200天,耗资30万元,全身十多处进行全面整形,中国第一“人造美女”、北京姑娘郝璐璐正式完成“变脸”。这条新闻被国内多达300家媒体轮番报道,可谓轰动一时。这样的新闻,用来“平衡”媒体的报道内容,博来读者笑笑也就算了,本无可厚非。可之后媒体抓住“人造美女”这一话题不放,诸如
历经110天“河北第一人造美女”新鲜亮相、
六旬人造美女欲参赛比美、
最彻底的人造美女--变性人刘晓晶(组图)……铺天盖地而来,就让人有想吐的感觉了。这里单就成都媒体表现说一说。
继中国第一“人造美女”之后,《成都商报》迅速推出宜宾姑娘彭小月要做成都第一“人造美女”,继而推出后续报道,称已经有多家医院愿意免费为其手术。更惊诧的事情继续发生,继《成都商报》之后,《华西都市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又推出了20岁的遂宁女孩简艺要做成都第一“人造美女”。再继续,《华西都市报》又推出“人造四大美女”征集。再继续,11月28日,“人造帅哥”惊现报端……
【相关评论】有必要设个“年度戏说新闻奖” 【相关评论】别让低俗损毁了媒体的责任 【相关评论】娱乐新闻的“狂欢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