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萧锐(法律时评人)
什么演员是好演员,这终究是个艺术评价,而不该是行政认定,当然,立法来管这事儿,就更显荒唐了。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分组审议《电影产业促进法(草案)》,多位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草案应设行业禁入、限入制度,对于有劣迹行为的演员特别是有违法犯罪行为的演员,处以限时“禁演”甚至是终身“禁演”处罚。
乍听起来,人大常委会委员的观点还是挺接地气的,身居高位还关心娱乐界的事儿,还知道有个别演员自律不严,违法犯罪常有发生,因此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在演出、发行、放映等环节设卡堵截,禁演禁映。这么说,可能有网友就纳闷了,不是早就有了“黑名单”,早就实行禁演禁映了吗。嫖娼、吸毒、打架甚至乱说话的演员,网上已经流传一份“黑名单”,有他们参演的影视剧播出、上映都遇到不小的困难。比如前阵子热映的《烈日灼心》,演员高虎就被后期制作成了那副谁都认不出的模样,更多的所谓“问题演员”事实上已经为其个人的不妥行为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有的因为所谓黑名单的存在,长时间接不到戏,已经演了的也无法上线。
其实,去年9月29日有关部门曾正式下发“封杀劣迹艺人”的通知,此次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电影事业促进法》,显然已经有代表主张将行政管制的做法进一步合法化、常态化。好心归好心,对演艺界个别人不争气的行为固然再痛心疾首,作为严肃的国家立法行为,包括此前也应该严肃以对的行政行为,都应当基于宪法法律的精神行事,而不能仅凭一时义愤。
什么是问题演员,“封杀劣迹艺人”的通知中,明确指出了“吸毒”和“嫖娼”的行为。如果将“问题演员”的范围扩大的道德品质上,大约是作出了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甚至违法犯罪的演艺人员,比如打架斗殴,再比如出轨,还有一些看起来只是乱说话,种类挺多,不一而足。首先,身涉上述丑闻之中的演员,个人形象确实因此受到影响,以前演好男人的,已经不再好意思接类似的角色。已经足够市场化的影视行业,也会基于市场需求来判断选择什么样的演员,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行业惩罚,而且不算轻了。
其次,具体到每个问题演员所涉问题的大小,如果涉嫌违法犯罪,也已经有足够完备的法律对其进行了处理,嫖娼吸毒,涉嫌违反治安法律的,拘留、罚款、强制戒毒,如果有更严重的刑事犯罪,该判刑判刑,该剥夺政治权利都没问题。但如果只是感情出轨,哪怕再丑闻升级、“周一见”,那也是道德范畴,连派出所都不必出动。而按照“一事不再罚”选择要求,对公民犯下的同一个错误,不能做出两次处罚。既然所谓“问题演员”的问题都有现行法律(乃至道德)规范,现在又要在《电影产业促进法》里加入禁演条款,究竟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更何况,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的规定,戒毒人员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不受歧视。有关部门、组织和人员应当在入学、就业、享受社会保障等方面对戒毒人员给予必要的指导和帮助。现行法律并没有要对其设置就业限制,是否真的要专门新出台一部法律,对涉毒的所谓问题演员,予以就业歧视和阻挠,甚至终身禁止从业演员职业?如果真的要这么做,是否全国人大在出台《电影产业促进法》的同时,要启动包括对《宪法》、《禁毒法》、《劳动法》等一系列法律的修改?反对就业歧视,哪怕曾经是罪犯,其接受法律惩处之后也应当被公平对待,而不是处处设置障碍,这是一个有基本法治保障的国家秩序,所不能肆意突破且应被珍视的法治共识。
另一个层面,即便所谓“黑名单”未进入法律文本,在政府行政行为层面,也应当被警惕。动用行政权力对有问题、已接受过处罚的演职人员予以二次处罚,且不设置应有的救济渠道,甚至并不公开禁演的法律依据以及期限。这样的行政行为本身应当遭遇行政诉讼,涉事演员忌惮行政管制而选择沉默,但从行政改革得角度看,国家在尽力削减和下放行政职权,但一些部门却在寻找机会为自己增设职权,违背法无授权即禁止的行政法治原则,比如对专车的反市场化管制,再比如对问题演员的赶尽杀绝。
已经足够完备的市场化机制之下,能交给市场的,就尽可能交给市场去调整、规范,行政权力过度干预和过问应当忍住,忍不住也得忍。对所谓“问题演员”的处罚,现有处罚已经足够,再通过立法的方式另行干预,应当慎之又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