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盲井”案频发:底层相杀拷问制度之失

为什么“杀人骗赔”可以成就一条黑色产业链,这当然可以归咎于人性的罪恶,嫌疑人内心的阴暗,但在骗赔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涉事矿产企业、地方政府对矿难发生的暧昧态度······

  文/尉迟不攻(搜狐特约评论员)

  这不是戏剧!日前,一条短的不能再短的庭审简讯,吸引了与之篇幅不匹配的网络关注。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检方对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系列案的74名被告人提起公诉,起诉书指控艾汪全、王付祥等74人在山西、陕西、河北、甘肃、新疆、内蒙古6个省区故意杀害17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涉嫌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职务侵占罪。

  74人涉案,涉嫌罪名囊括多个犯罪类型,体量如此庞大的恶性犯罪案件,最震撼人心的则是起诉书所涉内容,精炼的表述可以说“故意杀人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更精炼点的中国表达可以是两个字——“盲井”。2003年,中国导演李扬的电影作品《盲井》问世,片子相对小众,这些年为人们提及很多是因为这是演员王宝强担任主演的处女作,但这十几年里,还是有不少人为这部影片所展示的人性的罪恶所震撼。《盲井》根据作家刘庆邦的小说《神木》改编,而小说的原型则是1998年潘申宝,余贵银团伙伪造矿难杀人诈赔,共致死52人。

  简单的案情(或者说剧情),字里行间其实可以给公众的信息量并不多,除了揭示案件重大程度的被害人、涉案人数字之外,涉嫌罪名所提供给信息增量会稍微多一些。故意杀人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罪、职务侵占罪,每一项罪名,都足以撑起一桩独立、完整甚至也够重大的刑事案件。通过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案情主线之中可能涉及的罪名包括故意杀人、诈骗、敲诈勒索,甚至掩饰隐瞒犯罪所得也说得过去,但其中还有嫌疑人涉嫌职务侵占,则让案件本身增添了复杂性。

  《刑法》第271条,职务侵占罪的罪状描述中,“公司、企业或者其他单位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将本单位财物非法占为己有”的行为,将该罪投诸于内蒙古“盲井”案,唯一可以想象的案情关联或许是,所谓的伪造矿难、骗取赔偿款行为,并非没有被识破的可能,但却成为一些煤矿管理(或者监管)人员参与其中的机会,不揭穿而是借机牟利……个案情况披露不多,但不妨碍媒体对类似的案件作梳理。2014年7月,中青报报道,21名四川、云南农民工,组成团伙合谋锤杀四名工友,制造矿难假象,骗取赔偿款185万元。2011年7月,新华社探访数十起类似“杀人骗赔”案件的共同户籍地四川雷波县,买卖收容智障人士、培训洗脑进而制造事故,有人称“不法分子已经形成一条黑色产业链”。

  为什么“杀人骗赔”可以成就一条黑色产业链,这当然可以归咎于人性的罪恶,嫌疑人内心的阴暗,但在骗赔的过程中,同样存在涉事矿产企业、地方政府对矿难发生的暧昧态度:有对矿难发生的政绩型恐惧,才有对矿难的私相摆平,有不想公诸于众的心思,才有以私了为名进行的赔偿、封口空间。矿难发生后的遇难者抚恤,之所以会存在他们借以牟利的可能,更是因为赔偿、抚恤的过程为权力、财富所遮蔽,遇难者名单遮遮掩掩,遇难者人数民间、官方总有落差,即便矿难为众人所知,后续的善后赔偿也是尽可能地快刀斩乱麻,匆匆进行、草草收场,让核对遇难者信息流于形式,给冒领(甚至为了冒领不惜杀人越货、制造矿难)留下空间。

  雷同的案情,反复上演,从一开始,现实就远比戏剧来的更残忍、更凶悍。电影《盲井》里,意图害人谋财的凶嫌经历了艰难的良心挣扎,剧情终了,目标被害人最终拿到了本来要害他的凶嫌的抚恤金。但在连续上演的现实版案情中,却很少有被害人有这样的幸运,逃脱这人生的噩梦。机缘巧合地被选中,无声无息地死去,卑贱的人命成为他人获利的筹码。极端恶性案件的社会讨论,更多会成为人们几句感慨的依凭,对事情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反复发生,人们似乎缺乏继续讨论的勇气,当然公共讨论也没有那么久的耐性。把人性的恶、人世的罪,揭出来给大家看,是件不讨好的事,愿意这么做的人和机构,还有多少?

专题策划: 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