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中国模式的症结在“民工荒”之外

    今年春节长假结束后,“民工荒”成为各大媒体的一个“热门词汇”,连日来,珠三角频传“民工荒”,经历了去年初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这一现象令各方瞩目。有人认为廉价劳动力和低人权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失去廉价劳动力,中国模式将难以为继…【详细】【网友评论

  民工荒不能终结“中国模式”

劳动力无限供给神话即将破产

    人保部近日承认,局部的确存在民工荒现象。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尚未富裕的时候即出现民工荒很令人费解。更重要的是,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重差不多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在这样的情形下出现民工荒确实匪夷所思。多数分析均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已接近极限,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神话即将破产,对这一点我个人深表赞同。作为一个将廉价劳动力作为重要国际竞争优势的国家,过分依赖人口红利的发展模式早已为人诟病。在计划生育的作用下,中国的人口红利透支看起来会比最初想象来的早的多,未富先老基本已成定局

缺乏效率的中国模式还未到终结之时

    很多对民生颇有研究的学者和媒体对民工荒现象已做了大量观察和报道。在整体劳动力供应充足,就业依旧困难的现实面前,大体而言,我个人认同从人口老龄化、国进民退、“铁公基”等角度去分析和挖掘民工荒的内在原因,也承认民工荒将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但反对得出中国模式即将终结这一观点。
   所谓中国模式,实际并不是中国独创,也谈不上是一个奇迹。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政府支出这样的增长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并不罕见,不过这一模式能维持的时间却各有不同。认为中国模式即将终结的观点暗含的理论基础是:廉价劳动力和低人权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失去廉价劳动力,中国模式将难以为继。中国模式未必如很多人想象得那么脆弱,虽然这种增长模式并不完美,但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这种缺乏效率的增长模式却远没有到终结的时候。除了中国劳动力目前依然充足之外,还有两个因素可以帮助支持这一模式。

  “中国模式”的动力:中西部投资主导增长

中西部地区正在实现梯度发展

    早在20世纪80年代,改革家们就设想过所谓“梯度发展”。先沿海,后内地的发展思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中国经济增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便到今天,支持并实践这种理论的官员也不在少数。这种思路不无道理。尤其是许多劳动力输出大省,在经过几年的大举招商引资之后,很多普工已选择了就近打工,这在客观上进一步加剧了沿海地区的普工荒。在这样一些因素的影响下,中西部许多省份近年来经济增速已渐渐赶上甚至超过了部分沿海地区,所谓梯度转移理论似乎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资本密集型项目:新的追逐方向

    但这种设想在现实当中也遇到了挑战。政府主导投资模式下的中西部地区在经历了最初的狂热之后,迅速冷却了接纳沿海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热情,转而追逐附加值较高的资本密集型项目。这种地区竞争虽然不符合最初的梯度发展理论设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不就是传说中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集约型跨越式发展么?

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需大量投资

   另外,支撑中西部地区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基础设施的匮乏,改善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投资。近几年来,中西部地区基建热吸纳了大量本地民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十分明显。在招商引资热和基建热的推动下,主要依靠投资的中西部增长趋势已经形成。典型如安徽省在2010年甚至有可能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超过地区生产总值,这种中国人很熟悉的增长模式在中西部看起来还要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中国模式”的动力:出口拉动战略尚未到头

中国的出口环境在不断改善

    作为近三十年来国际自由贸易的最大受益者,中国的出口拉动战略已经持续多年,出口与投资一起,构成中国模式的两大关键。从出口环境来看,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出口环境还有进一步改善的空间。金融危机并未对国际贸易自由化趋势构成严重打击。随着中国对国际贸易规则理解的加深,中国政府正在越来越多的运用政治、经济、投资、金融等各种手段来推动中国出口环境改善。虽然在有些方面显得不够成熟老练、策略也有待商榷,但中国政府在改善出口环境特别是在捍卫国有企业利益方面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外贸企业渐渐适应国际贸易体系

    另一方面,中国的外贸企业也开始逐渐适应国际贸易体系,很多时候能主动适应各国的相关规则甚至能够做到主动出击。当然不可否认,外贸企业的很多尝试背后都带有强烈的政府指导色彩,也经常以失败告终。不过在国力强盛的背景支持下,这种尝试有时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出口构成较以前已发生很大变化

    从中国的出口构成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出口构成较以前已发生很大变化。很多批评者认为,中国出口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行业,附加值低,缺乏竞争力。在廉价劳动力优势消失之后,出口行业将面临巨大压力。实际上中国出口没有很多人想象的那样缺乏弹性。中国出口当中的很大一部分是纺织品、鞋类、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行业,但这并不说明中国单纯依靠这类产品出口。要知道,中国人的山寨能力不是一般的高,中国出口产品种类还在不断增长,大型机械设备甚至汽车的出口都在迅速增加。按出口额划分,传统概念中的劳动密集型行业早已不是中国出口的主力。在金融危机肆虐的2009年初,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倒闭并没有使沿海省份的官员感到恐慌,有的官员更是把这比喻成“腾笼换鸟”的好机会。这种敢于放弃低附加值行业的勇气并不能理解为鲁莽,很多时候,处于那个位置的人或许了解更多的实情。

  不依赖内需的增长模式必将终结

收入分配长期恶标志着经济模式的失败

    尽管中国模式短期内还不会结束,但其存在的既有缺陷是无法克服的,有增长而无发展是这种模式的命门。即便中国的投资和出口还有很大的广度与深度,但这种不依赖内需的增长模式最后必将终结。正如黄亚生教授所言:一个国家收入分配长期恶化,这本身就说明它的经济模式是不成功的。

投资拉动的代价:3000座大楼和3000万文盲

    黄亚生在他的一篇论文中写到,城市新修了3000座摩天大楼,结果中国多了3000万文盲。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 由政府出面组织建摩天大楼, 肯定有人负担这个成本,而这个人肯定是穷人。在90年代,中国教育和卫生的公共支出是很少的。“大裤衩”的资金是从哪儿来的。它就是靠垄断地位得来的广告,收费那么高。如果一个企业要到中央电视台去做广告,就要付很多钱,那么工资就要降低。现在中国的工人、农民的收入被降得很低,那么经济就不能持续发展,因为他们没有形成购买力。过去我们可以靠美国的购买力,但是现在美国也靠不上了。像高楼大厦这些,都是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原因。黄亚生:寻找真正的中国模式

出口导向增长模式蕴含极大风险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我国的出口导向增长模式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蕴含极大风险。为了保持出口的动力,外汇存比要大量增加,迫使央行干预外汇市场,大量购买外汇保持低汇率,用低汇率支撑出口。如此一来,大量虚拟资产产生,泡沫形成。一旦虚拟资产在某个环节爆破,就会形成资产负债表危机,进而反映到整个经济层面。

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条件:改善收入分配,扩大内需

    全球经济危机后,中国出口遭到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计划,其经济刺激政策更多的依然是按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通过扩大投资来保增长。但是这种投资还能持续多久呢?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巨大转型压力。刺激内需,改善收入分配,就必须从政府主导的投资动力推动的经济,转变为由微观经济个体主导的消费动力推动的经济。【吴敬琏: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刻不容缓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衡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