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教育投入未达标 各路财神需努力

    教育部官方网站日前公布了2010年年度工作要点,今年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199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目前为止,这一目标一直没有实现…【详细】【网友评论

  “再穷不能穷教育”只是说说而已

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光说漂亮话不行

    因为出过孔子等善于教书育人的名师,加之可以“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教育就从来是我国民众最为关注的几件大事之一。但是关注归关注,真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光说漂亮话绝对不行。所谓领导高度重视、所谓规划非常合理、所谓准备足够充分、所谓目标极其明确等等,如果没有经费、拨款作支撑,那都是空中楼阁,等于扯淡。

要办教育先筹款

    历史经验表明,即便是那些举个人才智,倾心倾力投入教育事业并有所成就的牛人们,也无一不要把主要的精力用在筹款方面——要办个小学堂如武训,需要去上街乞讨;要办个全系列的南开学校如张伯苓,则就需要去打军阀政客的秋风。国际经验方面,举个近邻的例子,距今一百年前,日本主管教育的文部省是当时明治维新后经费最多的政府部门,在1880—1910年的三十年中,日本政府的教育投入占各项财政支出的23%。以致日本人自己评价明治维新,也都骄傲地说“为前史未有之大变革,凡百庶政,殆皆创始于是时,而以教育制度为最”。

中国教育经费支出欠债已久

    照这个逻辑,在建国六十年、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在经济实力超日赶美的我国,教育经费该是无忧无虑地和GDP比翼齐飞的,甚至是毋庸置疑地预算大头。但当我们无意中得知,迄今财政投入教育经费的比例仍不足GDP4%时,却不禁感到悲哀和讶异。一位教育经济学专家表示,发达国家早已实现了这一指标,就连印度也已在2005年已经实现了5%的投入。反观中国,这个数字一直在3%左右徘徊,有一些年份甚至有所降低。

公共教育的高速发展是通过负债实现的

    2007年年3月吉林大学“自曝”欠债30亿,高校债务问题成为舆论关注焦点。同年,中国教育部时任部长周济首次承认高校负债达2000多亿。《2007年中国教育蓝皮书》一书披露,到2006年底,全国高校贷款规模在4500亿元到5000亿元。
    北京师范大学首都教育经济研究院学校财务管理研究所所长袁连生教授表示。“义务教育上千亿的负债,高中阶段肯定不止一千个亿,高校负债有评估达四千亿,加起来几千个亿的教育负债。”在他看来,目前中国教育的高速发展,包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校扩招等等,很大程度上都是通过负债来实现的,“相应的政府投入根本没有跟上去”。

 
  教育部拿什么促进教育投入?

教育部花钱计划落满了灰

    悲哀云者,在于这一消息的披露起因竟是如此的不正规,还是在媒体报道教育部2010年度的工作计划时,其中提到要“促进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4%目标的实现”。被称为“眼睛雪亮”的广大围观群众这才发现自己确实“不明真相”,原来四年前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就已经规定,“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到了2010年,已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想当初,估摸着教育部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4%”目标写进“十一五计划”,然后,眼巴巴等了四年多,花钱的计划书应都落满灰了。如今到了该制订“十二五计划”的时节,才自己勉励自己,这“4%”没达标呢,还需要我们促进。

有预算权力的各路“财神”一声不吭

    值得玩味的是,有预算权力的各路“财神”们一声不吭、装聋作哑四年多,当此之时,还让本身不掌握预算权力的教育部拿什么促进?再与“再穷不能穷教育”的堂皇口号对比,显示出的是教育部门在行政部门体系中话语权的弱势,显示出的是教育事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序列中受重视程度的弱势,这不能不让人觉得悲哀。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17年两次落空

    讶异云者,在于不仅所谓“十一五计划”目标存在完不成的风险,17年前制定、由中央和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设置的教育投入目标“到2000年年末,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达到4%”也没有完成。也就是说,同一个目标,在近二十年内被设定了两次,两次都齐刷刷落了空。在二十年中,仅有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历史最高,但也只占GDP的3.48%。在这种支出水平上,竟然还有很不少的人毫无廉耻地大谈什么“给多少钱也解决不了中国教育问题”以及“中国教育需要体制变革而不是加大投入”……这些都是典型的“既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的机会主义思维,仅有强大的破坏性而没有丝毫建设性。
    在近二十年投入严重不足的当口,我国的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面对的却是建国后最大的一次“学龄潮”,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普遍出现巨大而持续的经费缺口,各地学校无米下炊,只得各出怪招,这才产生了代课教师问题、高校收费问题等,并引发了诸多社会矛盾,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乃至教育主管部门则承担了公众淋漓尽兴的口水。这里顺带说一句,在公众眼中,媒体聚焦甚久的代课教师、民办教师貌似是一回事,其实,它们是因各级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所导致的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问题。就这样,十年前,“纲要”设定的目标没实现,没人吭声;十年后,“十一五计划”设定的目标将再次落空,才有人小声吭哧一声,奇哉怪也。

 
  教育经费占GDP4%的目标为何难以实现?

政府政绩观中没有教育一席之地

    长期以来,政府的财政观念基本上是“财政收入越多越好”,“财政支出给经济建设的份额越大越好”,以致“税收政绩”、“建设政绩”由此形成。直至今天,不少地方仍以此为考察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这种“以政府利益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和考评机制,纠正起来显得举步维艰。从1994年到2008年的国家和地方财政预算就可以看出,支出最大的两部分依然是“经济建设”和“政府行政管理费用”。

教育投入不足是国家能力低下的表现

    教育的投入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也不是教育本身的问题。在GDP和政府收入总量已经十分庞大,而且保持高速增长的前提下,它是个财政体制问题,是个财政体制如何由体现政府意志和利益转向体现公共性的问题。这意味着任何对财政的使用都必须体现公共意愿,都必须有法律依据,从而逐步减少中国财政支出体制中存在的不公平、任意性、“长官意志”等现象。至于如何通过政府改革来实现这种转向,我们不是没有答案,缺的只是行动。
    现代国家的能力的主要体现,不是财政收入,而是提供公共品的能力。财政收入大幅增加,财政汲取能力过度提高只能说明国家权力的过大和扩张,而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品供给的不足则是国家能力低下的主要表现。这种强悍的国家权力与低效的国家能力越来越成为当前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悖论。而这种悖论无疑是与政府转型的目标相背离的。

问责程序成摆设,教育经费预算怎能达标

    1995年施行的《教育法》就已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应当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提高。具体比例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规定。”并规定了对“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不按照预算核拨教育经费”行为的问责条款。这意味着,1993年提出的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目标,同样具有严格的法律约束力。2000年未能实现这一目标,严格说来已违反了《教育法》,却未见有关人员为此承担任何责任。照此推断,如果今年还未能实现上述目标,是否仍然不会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呢?

 
  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只是一个起点

17年前的目标该兑现了

    2008年全国GDP为31.4万亿,比原先统计增加了1.34万亿,那么,2008年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实际上达不到3.48%,而只有3.32%。这意味着,实现4%目标,至少还要再增加0.68个百分点。而客观在于,2009年我国的GDP为335353亿元,2010年即使只维持9%的增速,GDP总额也将达到36.5万亿,4%就意味着1.46万亿的财政性教育投入,较之2008年的1.04万亿,整整增加超过4千亿。两年4千亿的教育投入增值,以全国大中小学生总数3亿计算,人均增加1千多元,无疑相当可观。

教育费用不仅要增加,还要好好花

    财政性经费占GDP4%是个目标,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更是个起点。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4%只是一个总目标,实现目标只是意味着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在宏观层面基本满足了需要,而并不代表教育投入及使用的全面科学与合理。
   在指标实现之后,我们更要关心更深层次和更具体的问题,比如教育经费的具体使用结构和管理效率问题。认真留心观察,不难发现,我国的教育经费,一方面固然长期存在着“投入不足”、“严重匮乏”的根本缺陷,另一方面同样也存在有限的教育经费使用结构不合理、效益不高、浪费严重的弊端。比如,在教育层级结构上,高等教育急剧膨胀,初等基础教育相对萎缩;在城乡结构上,教育投资过多集中于城市,农村教育投资相对匮乏;在学校之间,重点、示范学校投资过剩,普通学校则资金奇缺。此外还有,非直接教育性的教育投资消耗过大,如各种教育行政管理成本畸高、华而不实的教育政绩工程难以有效遏制等等。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衡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