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空中华西村”的摩天大楼的60层主楼已经在华西村封顶,它的高度是全国第8,由华西村200村民每人集资1000万元建成。华西村领头人吴仁宝解释称,“25亿元的投入,相对目前华西村的经济实力,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2008年,华西村的净利润就已经达到35亿元。” 华西村上演的中国农村“不差钱”神话是如何铸成的呢?答案便是坚定不移的坚持走政企合一路线…【详细】【网友评论】
华西村25亿建个楼,真的不多 |
“空中华西村”已经节省了成本 负责工程建设的郭定安说,到目前为止,资金已全部到账,按期完工没有任何问题。在他看来,一幢328米、装修豪华的摩天楼,25亿的投资并不算多。“在别的地方,至少30个亿。”之所以能节省成本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土地是本村的集体用地,每亩的出让价格仅为20万元。二是30%以上的材料都由华西自己的企业,以接近成本的价格提供。
|
“天下第一村”不差钱 建造一座328米高的摩天大楼,资金是首要问题。做事向来求稳的吴仁宝,不准备用银行一分钱。
|
华西村党委控制村企业 |
吴仁宝引发的争议 吴仁宝是华西村不可不提的1号人物。1961年,33岁的他已是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那时的华西,人口仅667人,集体资产只有2万5千元,欠债1万5千元,人均分配53元,而如今这个村已经不差钱。 |
华西村的崛起是特殊个案 其实,从一开始,作为乡镇企业,华西村并没有多少特殊之处。受益于改革初期中国经济的大幅度增长,尤其受益于广大的国内市场,沿海地区的乡镇企业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华西村正是其中的翘楚。 |
不分不包,坚持集体经济 上世纪80年代,“包产到户”在中国农村的全面铺开,当时全国的主流声音是,“包字万能,一包就灵。”可当时吴仁宝和华西村已经让集体经济红火起来,他最后决定,“不分不包”,继续集体经济。 |
政企合一和集体主义的胜利 直到今天,华西村集体村党委依旧是企业的直接控制者,尽管华西村企业集团拥有了多家上市公司,华西村村民的股份却不具有多少流动性,吴仁宝等领导层也并没有在股权上成为绝对的控制人,与此同时,至少从表面上看,华西村的发展并未受到什么影响,而是又上了一个台阶。 |
成功离不开政治智慧借助这种治村思路,吴仁宝的如意算盘得到了实现:大华西村的成形、上市公司指标的获取,高额贷款的申请,与其说是华西村经营效益的体现,不如说是华西村坚持政企合一和集体主义得到的回报。从吴仁宝给摩天楼取的名字上,也可以显示出他的政治智慧,“增地空中新农村”,听起来有点拗口,但它打着节约利用土地和新农村建设的旗帜,更易赢得官方的支持。【详细】 |
华西村是真实版的“盛世” |
发展捷径:获得权力青睐以获取资源华西村没有进行转制,却依旧获得了发展,但这并不足以否定转制的意义,毕竟,有更多的转制企业获得了不俗的成绩。但是,华西村的发展也表明,即使不通过转制以改善结构、提高效益,只要能够在关键资源的获取上得到照应,也依旧可以保持发展,甚至还能在速度和规模上超过那些转制了的企业,这是因为,尽管中国已经改革30年,建设市场经济体制也快20年了,但是,在关键的资源如土地、资金、准入资格和上市指标等上面,依旧由权力在主导审批,这也就意味着,通过获得权力青睐以获取资源,才是迅速壮大发展的捷径。 |
华西模式是符合权力要求的企业属性 一方面,华西村是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集团,另一方面,其根本的优势却来自于权力的倾下,不难看出,近年来众所纷纭的“国进民退”背后,也隐藏着这样的逻辑,而在我看来,这也正是所谓“中国模式”的核心,即既要市场竞争,又要通过权力掌控资源分配,以造就某种经济后果,以及相应的政治态势。
|
搜狐评论 责任编辑:罗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