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首页 | 社会 | 时政 | 国际 | 经济  | IT | 汽车 | 文化 | 教育  | 娱乐 | 体育 | 论坛

出品:搜狐媒体评论

责编:柳五

信箱:liujjzhzh

过往精彩专题
伪善就是这样炼成的!
  我们必须得世风日下,道德崩溃。道德银行“应运”而生了。眼下现在连学生讲信用都可以加“诚信分”了。但“道德”这东西如何存入银行?[全文][评论]
   他在儿子13岁上初一时把他领出了校门,18岁时又把他赶出了家门,他从此什么都没有了,但什么也都有了……这就是“中国第一逆父老周”的故事……>>>
暴徒时代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我们必须得承认,这些人非常适合活在黑暗里,从典型的社会渣滓,摇身而变,成了逍遥王。 [全文][评论]
   “我去炸学校,老师不知道。一拉弦,赶快跑,轰隆一声,学校炸没了。为什么孩子们的童谣会如此“另类”……>>>
愤青,一种奇异的文化现象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90年代初,作家梁晓声曾豪迈地自道:我是愤青。
  十多年后,曾以褒义色彩为主的“愤青”一词,已经发生了明显转变 [全文][评论]
  这双眼睛,是一个还不满16岁的女孩的眼睛。她正从事着人类最原始的工作,而且,还是在她男朋友的同意和支持下的……>>>
美女,就是制造出来的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美女,就是制造出来的!不同的是,你如何看待美,或如何看待“制造”。[全文][评论]
  在李银河看来,王小波的身上充满诗意,是一个真正的诗人。他的诗意与浪漫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无处不打动着李银河的心……>>>
MBA:中国最虚妄的学位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13年来,已经数不清有多少人被一所所闪耀着光环的“洋野鸡大学”诱歼;13年来,不知有多少人生吃了一堆眩目实如垃圾的概念,培养的马谡不知几何。 [全文][评论]
  妓女,从成为一种职业之初,其基本特征就是通过出卖肉体来换取金钱。但是,如果以这个标准来衡量古代的所有妓女,就不完全符合了……>>>
视 觉 阅 读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历代帝王究竟长什么样?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50年前的台湾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震撼世界的照片
文化历史文学小说自然科技公务员月饼张艺谋刘翔
周恩来珍贵历史老照片


  又见“跳楼秀”的新闻,标题赫然是《签订责任状杜绝“跳楼秀”讨钱》。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这个古老的“人本”意识的判断,不但对一个人适用,对媒体也适用。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实现,所以要了解媒体是否有“恻隐之心”,看看“跳楼秀”这类横行多年“新闻语言”就可知一二。辽沈晚报一条有关煤气爆炸事故造成一死四伤的新闻,其标题赫然就是《液化气爆炸崩出“高空飞人”》。
  应该怎样评价这些媒体的职业表现和道德意识?
  解剖这个问题前,确有必要仔细搜集都有多少种类没心没肺的“杰作”,看看它为新闻语言增添了多少贡献。
  这种贡献是有据可查的,而且相当广泛。

  【推荐阅读】中国人的冷血是怎样炼成的?
  【相关评论】媒体应放低姿态传达底层人民声音
  【相关评论】新闻报道莫用“歧视性语言”

【我来说两句】
            
  普利策新闻奖是美国新闻界最高奖。在1994年4月公布的获奖名单中,共有14个奖项,“特写性新闻摄影”(Feature Photography)奖项获得者是南非“自由记者”凯文·卡特拍摄的一张苏丹小女孩的照片。然而,就在普利策颁奖仪式结束3 个月后,即1994年7月27日夜里,警察在南非东北部城市约翰内斯堡发现凯文·卡特用一氧化碳自杀身亡。
  凯文·卡特之死是记者追求“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与社会公德之间尖锐冲突的结果。
  “好的”的新闻、“精彩的”的镜头,往往意味着媒体和记者在名誉与金钱上的双丰收。但有时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大众的不满。即以凯文·卡特来说,那张照片传遍世界后,人们在寄予非洲人民巨大的同情的同时,更加关注那个小女孩的命运。成千上万的人打电话给《纽约时报》,询问小女孩最后是否得救。而与此同时,来自各方的批评也不绝于耳,甚至是在凯文·卡特获得大奖之后。人们纷纷质问,身在现场的凯文·卡特为什么不去救那个小女孩一把?!就连凯文·卡特的朋友也指责说,他当时应当放下摄影机去帮助小女孩。
  正是因为无法忍受外界公众与自己内心的道德困惑和越来越大的精神压力,凯文·卡特在获得大奖仅3个月后即走上不归之路。
  《饥饿的小女孩》这幅照片震撼我的不只是照片本身,还有作者凯文.卡特。他获普利策奖两个月后,在约翰内斯堡死于二氧化碳中毒,一次明显的自杀行为——他在汽车的排气管上套了一截绿色软管,把废气导入车内。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作为记者,他捕捉苦难,身临故事现场,屡屡出入生死之境,遭受无数精神上的冲击和折磨。他心存道义,视他人苦痛为自己苦痛,就像听闻刘和珍遇害的鲁迅。当他无力改变这个世界也无力躲避精神煎熬的时候,他只有自杀。
>>全文

【推荐阅读】漫谈美国新闻摄影的伦理道德观
  这是一个“囚徒困境”的悖论,陆幼青、媒体、受众都出于自己的道德选择,初衷都无可指责,但三者博弈的结果是谁都陷入了道德上的尴尬境地:陆是“自残给别人看”,媒体是“借死人炒作”,受众是“这场苦肉秀的一员”……
  职业价值观要求新闻从业者要及时真实地报道新闻事件,公众有知晓新闻事实的权利是其所奉行的一项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记者没有在尊重陆的私人生活这个价值观面前犹豫。崔永元在《慢慢走,欣赏啊》一文中写道:“第一回读他的日记,内心是个俗感觉:既恨又爱。恨的是媒体炒作,曾经颠倒黑白,现在又不论死活了,把日记冠上死亡二字,无非是招徕看客的伎俩”。白岩松的想法则是:“面对与他马上要开始的采访,我是既想拥有又想拒绝。觉得残酷因此想拒绝,可面对死亡的豁达背后又一定有‘货’,于是又想拥有。”但在这样的矛盾之后,他们还是选择了忠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北京青年报》在陆的告别会上的致辞可以说是代表了媒体在两难之间选择的原由:“媒体的采访,无论是对陆幼青的身体还是生活,都是一种打扰;有时看着他支撑着瘦弱的身体面对记者、面对镜头,我们也会使分不忍和犹豫。但,我们的身后是《北京青年报》的百万读者,他们希望了解陆幼青,希望看到陆幼青在生命经受考验时的真情实感。”
>>全文

  事例一:2004年9月4日,中央电视台4套《今日关注》栏目,在对俄罗斯别斯兰人质危机事件的报道中,滚动播出有奖竞猜人质死亡人数。有奖问答:俄罗斯人质危机目前共造成多少人死亡?下列哪一个选项是正确的: A、402人B、338人C、322人D、302人。
  事例二:2004年6月,阿富汗发生中国工人遇袭事件,11人遇难,4人受伤,上海东方电视台在节目播出中打出滚动字幕——发送短信到xxx选择中国工人遇害的袭击者:A,基地组织;B,东突分子;C,当地势力。猜中者有机会获得美国某电视公司的电视卡,每周两位幸运者!
  评论:我们要求媒体有人文关怀,但这对于某些媒体从业者来说,要求是太高了,他们现在的问题,是要有一点人性,补一点起码的人道主义,不要再拿当事者的苦难来当笑料。

  事例三:吉林某报,报道一跳楼自杀者,标题为《昨晚上演高空飞人》。
  评论:在这里,你几乎看不到媒体对遇险者命运的关注,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得到报道,只是因为它有几分稀奇,而不是因为它事关一个人的生与死。

  事例四:吉林某大报刊登图片报导,针对长春街头的流浪汉,用了这样的标题——《睡在街上羞不羞?》。
  评论:如果有席梦丝,谁会到街上睡?对弱势者,我们见到的不是帮助、安慰,而是斥责与鄙夷。

  事例五:江苏某行人被农用车撞倒,又被该车从头部轧过,当场惨死于血泊中,9月6日,该省一媒体赫然出现《骑车人“中头彩”惨死》的标题。同是这家媒体,不久前在报道另一起相似车祸时,用的标题更绝:“公交车轮从头越”。
  评论:作为一个常人,这样的悲惨场面谁也不愿意看到。而该报却颇费心思,分别采用了双关(“中头彩”)和套用诗句(“从头越”)的文学化表现手法,以期为标题增添一些娱乐元素。我在想:如果该文作者不幸被恐怖分子割头,次日该报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新闻标题——《从无冕之王,到无头苍蝇》?

  事例六:北京某电视台,在评价乱停放人力车,说车夫“像一群苍蝇,影响着市容”。
  评论:请低下你高贵的头,看看那些为了生存苦苦挣扎的底层。

  事例七:成都某报在同天的要闻版和成都版分别刊登了两篇新闻《哦嗬 第9根断指忘在自贡了》和《10米高空脚打滑 哦呵》。前篇报道了一位青年的手指被机器切掉了9根,然后送往医院进行续接手术,在手术的时候才发现还有一根忘在自贡了;后篇报道一位民工因为一时不慎而失足殒命。
  评论:一连呼叫的两个“哦嗬”,记者露出的低俗笑容让读者的心都凉透了。对于一个生命,我们就仅仅用“哦呵”来表示对他的“哀悼”?

  事例八:石家庄市发现一个青年溺水身亡,报纸以《谁家的小伙溺毙民心河》报道,配发大幅尸体照片。
  评论:苦难不仅没有成为同情的对象,而且成了观赏性内容。

  事例九:广州夏天太热,三十余人因酷暑死亡,报道标题广州“酷”毙三十余人
  评论:说一个人“酷毙了”“帅呆了”,带有调侃的意味。把约定俗成的“酷毙”这个专有名词用于“热死人”,让人感到记者的“看客”心态,缺乏必要的同情心。

  事例十: 湖南新闻频道日前播出一个长沙当地某品牌啤酒的广告:屈原念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投江”,他身后一位打扮洒脱的现代年轻人奉劝道:“人都死了,你还能求索啥?”结果屈原笑逐颜开,与年轻人席地而坐,开怀畅饮该品牌啤酒。
  评论:这样的戏说创意,似乎颇有几分时尚文化中流行的“无厘头”式的解构之风。但是屈原这个名字,则代表着千百年来人所共尊的一种高贵情感和品格,公众决不会容忍其遭到颠覆和嘲讽。

  事例十一:上海《东视广角》节目,报道一个打工妹在超市偷了一瓶69块钱的美白霜,后来被保安拿着录像带在收银台抓了个典型,带到问讯室,打工妹很不合作有点装聋作哑。后来保安们就决定把小姑娘送到派出所,然后在路上打工妹趁保安不备跳进了苏州河,3天后打工妹的尸体被从黄浦江里捞了出来。该节目在陈述完之后,主持人的评语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是打工妹缘何要为了69元钱而葬送了她23岁的生命?”
  评论:有这种白痴的评语吗?23岁的女孩子在保安眼皮底下跳河,为什么当时保安没有救?为什么周围的目击者没有人拨110?为什么等3天后尸体找到了才会知道前因后果?为什么这样一个生命给出的评价就是这种69元的反思?

  事例十二:某名胜发生车祸,一轿车坠落悬崖,所幸有大树卡住,未入百丈深渊,我们的某电台主持人是如何解说这条新闻的呢———主持人A:“游人都在尖叫:‘看啦,在拍电影啦!’好刺激呀!”主持人B:“像在拍《生死时速》的续集!”主持人A:“司机从车中爬出来,满脸鲜血,问道‘我还活着吗’?”两主持人大笑……
  评论:他们还有一点人性吗?

  事例十三:某市报头版登载的一条题为《农民致富跳龙门 高升成了城里人》的消息,农民办了城镇户口成为城里人就是“高升”?北京某报在对小偷在公车上作案的目击新闻中,这样提醒读者:“要提防外地人模样的人”,似乎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还有诸如《市长敢吃农民饭》、《嫁给农村人的烦恼——我就像掉进了万丈深渊》之类的报道。
  评论:赤裸裸的歧视性语言!在我们的媒体语言里,农民与城里人相比,就一定是二等公民?民工一定要被描写为邋遢委琐、令人望而生厌的形象吗?外地人与小偷必有一定联系吗?

  事例十四:一个记者在女排赛前,采访赵蕊蕊时说“全国观众都不知道你伤好到什么程度了,你能不能对着镜头给我们蹦两下”。赵蕊蕊气的说“我都蹦一天了,你还让我蹦!!”说完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评论:对这些记者的毛病一点也不能惯!

   事例十五:某市一位环卫局清管站的负责人,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新闻单位在对其进行宣传时,题目竟然是“粪头的情怀——记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某某”。
  评论:使用尊重人的称呼,是对人格尊重的起码要求,而“粪头”这样的污蔑性词语,只会让读者增添反感而已。

  【相关评论】请不要拿当事者的苦难当笑料!
  【相关评论】媒体:不要在他们的心上再撒盐了   

【我来说两句】

    

  “明星取代了模范,美女挤走了学者,绯闻顶替了事实,娱乐覆盖了文化,低俗代替了庄重。”这就是我们媒体的低俗之风的真实写照。在2003年夏西班牙皇家马德里足球队访华和“人造美女”炒作中,媒体谄媚和低俗的表演发挥到了极至。

  沈阳“慕马”大案媒体表现:
  搜刮民财、巨额受贿达661万人民币的前沈阳市长慕绥新,在 “杨澜视线”中则颇具讽刺意味地成了“亲民的典型,清官的样板”。杨澜还赞美道:“从他身上,我找到了中国一大批新型官员的特征:精力充沛,学识广泛,具有国际视野,兼备文化艺术修养,敢于讲话。当然更重要的是,有为老百姓办实事的心。”
  沈阳“慕马”大案还揭发出另外的媚态传媒人士。据报道,新华社国内部副主任张锦胜、《人民日报》驻沈阳记者冯奎,因他俩都曾接受“慕马案”(慕绥新和副市长马向东巨额受贿案)中主角的贿赂、然后向北京高层写了多篇“内参”,为慕、马两位贪官评功摆好。据消息透露,冯奎接受了二万九千多元现金和礼品,而张锦胜所收取的黑钱达两万美元之多。

  皇马访华事件中媒体表现:
  球迷形象━━从疯狂到崇洋媚外。在媒体报道的诱导和煽动下,似乎谁不疯狂就不算球迷,不疯狂就说明守旧的中国人在全球化大潮中没有进步。访华前,许多媒体大造声势,号召球迷们“一起HAPPY”,指引“中国女孩,你为谁尖叫?”喧嚣看皇马比赛是“一万年的幸福”。皇马到达昆明时刻,报道渲染出“皇马亮相倾国倾城”、“万人空巷迎皇马”的盛况。训练期间,每天都有所谓“球迷的尖叫”和女球迷因签上名或签不到名而“哭泣”的报道,年轻球迷欣喜于“我抓了小贝一把,我太幸福了”,连“63岁老婆婆要为万人迷撑腰”,一场训练赛叫“3万球迷看得如痴如醉”;其中那个冲进训练场的17岁少年更是成为炒做焦点,有家媒体开设了整版的“圆梦”专题,大肆渲染“激情少年坐3天3夜火车不远千里”的痴迷追星心态。皇马离开昆明时,媒体又炒做起“静海源最后的疯狂”,直至“机场:最后的疯狂”。
  记者在记者招待会上索要球星签名,丢人显眼。在记者招待会上公开提出:“皇马的巨星们会不会给在场的记者们签名,让人们都记住你们?”一大堆和采访话筒放在一起的签名本格外引人注目。皇马新闻官的回答在给“球迷”记者上职业素质课:“请在座的记者们注意保持职业尊严,新闻发布会是用来做新闻的,不是用来签名的。”菲戈对此也抱怨“记者不职业,成了球迷。”

  “人造美女”事件媒体表现:
  历时近200天,耗资30万元,全身十多处进行全面整形,中国第一“人造美女”、北京姑娘郝璐璐正式完成“变脸”。这条新闻被国内多达300家媒体轮番报道,可谓轰动一时。这样的新闻,用来“平衡”媒体的报道内容,博来读者笑笑也就算了,本无可厚非。可之后媒体抓住“人造美女”这一话题不放,诸如历经110天“河北第一人造美女”新鲜亮相六旬人造美女欲参赛比美最彻底的人造美女--变性人刘晓晶(组图)……铺天盖地而来,就让人有想吐的感觉了。这里单就成都媒体表现说一说。
  继中国第一“人造美女”之后,《成都商报》迅速推出宜宾姑娘彭小月要做成都第一“人造美女”,继而推出后续报道,称已经有多家医院愿意免费为其手术。更惊诧的事情继续发生,继《成都商报》之后,《华西都市报》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又推出了20岁的遂宁女孩简艺要做成都第一“人造美女”。再继续,《华西都市报》又推出“人造四大美女”征集。再继续,11月28日,“人造帅哥”惊现报端……

  【相关评论】有必要设个“年度戏说新闻奖”
  【相关评论】别让低俗损毁了媒体的责任
  【相关评论】娱乐新闻的“狂欢节”

【我来说两句】
新闻报道有多少歧视性语言?
1、您每天都会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接触到大量的新闻报道,您认为这些报道中歧视性语言多吗?
很多,经常能看到
不算多,偶尔能看到
没注意
2、您认为这些歧视性语言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媒体从业人员素质太差
媒体定位于“高端”,不关注弱势人群
受社会风气影响,大家都不觉得这些语言有歧视了


  从“金元记者”、“红包记者”、“乞丐记者”、“回扣记者”等和“饭票新闻”、“支票新闻”、“信用卡新闻”、“猪肉新闻”等形象的称呼上,我们可以看见,有偿新闻这种丑陋的现象的泛滥,已经引起了全社会多大的反感。
  2003年“繁峙矿难”,38人死亡,而在这一个新闻事件的采访中,11名新闻记者在采访事故过程中收受现金、金元宝,被金钱收买。在生命与金钱之间,这么多媒体集体失语,记者人格大面积堕落,堪称中国新闻史上“之最”。
  作为天下之公器,无疑传媒在建设政治文明、维护社会公正、保障公众知情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冷漠而又谄媚的媒体,如何能成为天下之公器呢?

  【相关评论】棒喝时代:新闻寻租拷问媒体公信力
  
【相关评论】媒体有偿新闻的“七大卖点”
  【推荐阅读】传媒人与“有偿新闻”调查报告




请为本专题评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