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台州天台公安破获一起生产、销售毒胶囊案件,查获可疑空心胶囊1.355亿粒,涉案金额135万余元。经过检测,在郑某、石某夫妇家中扣押的6批次空心胶囊的铬含量超标,共178万粒;在江西玲珑胶囊厂潘某仓库扣押的1个批次24箱空心胶囊的铬含量超标,共240万粒。早在1999年,嫌疑人郑某夫妇就在新昌县制售毒胶囊,黑色产业链已持续17年,大量毒胶囊被发往全国。目前已有6人被捕(6月15日中华网)。
这不是第一次见到“毒胶囊”,早在2012年央视曝光“非法厂商用皮革下脚料造药用胶囊”事件,经过司法机关的督办,一大批涉案企业被关停,数百名犯罪嫌疑人被抓捕,并依法召回大量“毒胶囊”药品。其后在2014年,浙江宁海公报查获一起非法生产“毒胶囊”案件,9000万粒左右全部进入流通市场。此次天台破获的“毒胶囊”案,数量亦超过亿粒,可谓是一起大案了。
从报道可知,涉案人制售“毒胶囊”已持续17年之久,在2012年行业遭受大规模整顿后,还不肯收手,反而采取挂靠其他公司的模式,继续非法生产、销售空心胶囊。该案涉及3个省份8名犯罪嫌疑人,属于典型的跨省合作,且整个制售链条都十分隐蔽,层层转销,给司法打击造成一定难度。而且,不论是生产还是销售,各个环节的负责人均不具备合法资质,导致产品安全存在极大隐患。
“毒胶囊”重金属铬含量严重超标,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损害,甚至会有致癌风险。而这些“毒胶囊”作为药品辅料,被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患者长期服用的话,会在不知情的状况下,健康遭受致癌物质的伤害,后果不堪设想。而且,犯罪嫌疑人明知此举会危害到民众健康,却为了追求利益,以身犯险制售大量“毒胶囊”,其行为不可饶恕,应依法予以严惩。
在2012年“毒胶囊”事件曝光后,因其具有重大危害性,又是用途广泛的药品辅料,且有多个知名药企被牵涉进来,曾经一度引起公众的集体恐慌情绪,对“毒胶囊”产生杯弓蛇影的心理阴影。随着时间的流逝,公众逐渐对“毒胶囊”有些淡忘了,如今却又被查获,再次令人感到不安:“毒胶囊”就没有办法禁绝吗?还有其他违法制售“毒胶囊”的吗?至于这些“毒胶囊”都被哪些药企采购使用,亦要将其深入挖掘出来。
应该说,在司法机构和监管部门采取严厉打击措施之后,药品辅料行业情况有所好转,但“毒胶囊”重出江湖的现象,则不得不令人警惕:不能对此掉以轻心,要持续不懈打击违法制售“毒胶囊”。因此,需要完善行业监管制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鼓励民众积极举报违法线索,公开相关违法信息和处罚结果,采取“零容忍”的高压打击态势,让违法者付出高昂的代价。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