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小张是一位区县副科级干部,他所在的科室几乎是一个基层机关的标本。小张运用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给科室每个人都起了名字,其中“腰疼的”是一位年过五十、患有腰椎间盘突出,长期不正常上班的前辈。不过从去年开始,区里严查吃空饷人员,“腰疼的”只好又来上班。“反正每天来了什么事也不干,还得给他重新配上电脑、电话。”小张愤愤地说。
比较彼此待遇的差异,是基层公务员日常的主要谈资。不知道当小张看到“湖南部分基层官员可退居二线、享受比在职更高待遇”这条新闻时,会不会再次使用他的经典感叹语:“哎,看看人家!”
当占社会绝大多数的企业职工,还在为延迟退休必然来临而哀叹不已的时候,湖南的这些自请早退并可享受更高待遇的领导干部们,确实让人们的小心脏羡慕得稀碎稀碎的。
退居二线这个说法不知道是不是中国独有。中国历史上,确曾有过一些类似的做法。在宋代有“提举宫观”制度,为安置一些免职或退休的高级官员,授予其一个管理道观的空头职位,坐食俸禄而无职事。宋代是一个笼络文官的朝代,“提举宫观”为官员拓宽了退路,确实缓解了赵宋官僚集团的矛盾。但“冗官”之弊,也由之伴随两宋始终。
湖南这一政策的制定者们也是有苦衷的。当地组织部门坦言他们实出无奈,合并机关后职位僧多粥少,“用待遇换位子”是为了消化冗员,给年轻干部出头机会。面对同样的难题,今人和宋人的解题套路竟如此重合。
“国家官职,朝廷名器”。官员待遇,亦是纳税人所供养。政府职位设立的初衷,究竟是为纳税人服务还是为官员出人头地的呢?没有搞清楚这个根本逻辑,“坦言无奈”的政策制定者,难免让社会大众看起来有那么几分“何不食肉糜”的荒诞感。
官员队伍庞大,根本原因在于政府管得过多。而领导干部“能上不能下”则加剧了问题的积累。如果这些领导干部能够在其位谋其政,仅仅为了给年轻人腾位子就让其提早退休,岂不是一种人才浪费?假如是因为这些干部尸位素餐,当地政府为了激活行政效率而以这种方法实现新陈代谢,则某种程度上是对懒政的纵容。在京津等地落实《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所出台的细则中,推动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和从政环境。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根据实际情况,采取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方式予以调整。这才是合理的解决之道。
战国时代诸子百家都在为解决社会问题开药方,儒家、法家、名家不约而同地强调“正名”。也许当时的智者们都明白,社会混乱正是因为一切都偏离了本分。行政职位本为服务人民而设,才不配位者让位理所当然,如果职位成了官员讨价还价的资本,也是忘记了“权为民所用”的根本。
来源:团结湖微信公号 微信号:Talkpark(文/于永杰)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