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永华
北京市北四环外,毗邻鸟巢和水立方,火炬造型的盘古大观楼体上,巨大的室外LED显示屏幕不停播放着广告。招商资料称,盘古大观LED屏幕由位于A至D座的7块彩色LED屏组成,总面积2753平方米,报价是45万元/季度。从最初的违规设置、要求坚决予以拆除,到最后风云突变,身份合法,盘古大观LED显示屏深深打上了权力的烙印。北京市交管局原局长宋建国案让人们得以窥见隐秘的一角(5月25日《中国青年报》)。
违建,在很多城市都不鲜见,也是让不少城市管理部门感到颇为头疼的问题,拆了建、建了拆,旧的违建没拆完,新的违建又出现,而对于城市行政执法部门而言,拆除每一处违建几乎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除了严格履行相关法律程序以外,一些违建户在得知自己的违建被举报或被执法部门“盯上”之后,接下来的“权力运作”,也很让执法部门尴尬,正如北京鸟巢附近盘古大观楼体上这处巨大显示屏违建一样,当初被认定为“违建”,也多次向其下达“限期拆除”通知书,但经过违建单位一番“权力运作”之后,相关部门不但为其“补办”了手续,让昔日的违建摇身一变成为合法建筑,还堂而皇之成为一块吸金的户外LFD广告牌,让执法部门一次次发出的“限期拆除”通知书,轻松成为没见任何法律效力的“废纸一张”,而随着背后权力人物的落马,一系列权力操作的“烙印”也终于袒露在公众面前,尽管如此,违建的“合法性”已无法改变。
实际上,很多城市违建之所以难以根治,并且像割韭菜一样“越割越旺”,北京盘古大观这处由违建走向“合法”的轨迹,就是这种较普遍现象的问题根源,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缩影”。现实社会中,尽管公众对办理各种繁琐手续证明等颇有怨言,但其中也有一个让人难以“言表”的欣慰,很多手续证明看起来都非常严肃,但大多往往都可以“补办”。计生手续可以补办,罚款手续可以补办,甚至“先斩后奏”之后诸多看似先前必办的手续证明,只要经过某种疏通运作,几乎都可以事后“补办”,某些“补办”不仅让原本违法违规的事宜走向“合法接轨”,更给利益输送和权力寻租提供巨大空间和机会。北京盘古大观楼体上这块巨大的室外LED显示屏,在2008年8月全部投入使用之前,就已经被相关部门认定为违建,并多次对其下达了“限期拆除函”,盘古大观负责人郭文贵找到国家安全部原副部长马建,并通过马建的一番权力运作,违建显示屏在当年年底就“补办”完了所有合法手续,轻松完成合法蜕变。
各种必要的手续证明等能够“补办”,严格来说就已经失去了这些文件原本的意义,但由于历史遗留、个人认知、法律法规普及等诸多原因,某些手续的补办既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务实,但在涉及法律法规尤其是城市违建认定处理环节中,某些手续文书的补办就很耐人寻味,可想而知,无论大小违建,违建者都已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如果因此被拆除,则意味着所有投入都化为泡影,为了保住违建进而变身合法化,违建者自然会毫不吝啬向权力输送,有了“补办手续”这一口子,无疑给权力寻租滥用提供了空间,而在官场的习惯思维中。上级领导的一句话甚至一个暗示,所起的作用往往胜过“红头文件”,像盘古大观这种户外大显示屏之所以快速顺利通过交通安全影响评估,原因正是上下级之间心照不宣“配合”。
盘古大观楼体上LED显示屏幕由违建到“合法”,以及幕后各种利益权力的交织,其实正是各地众多违建最终得以“洗白”的缩影,而城市规划的随意性又为违建合法化制造了存在途径,。由此可见,制约权力的笼子扎不紧,一处拆不掉的违建,背后也隐藏着权力的乱象重重。看清盘古大观这处违建的蜕变过程,对于各地破解拆违难不但能带来启示,甚至可以作为诸多行政执法难的借鉴“标本”。(朱永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