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评论-搜狐网站> 观察家
国内 | 国际 | 社会 | 军事 | 评论

孙兴杰:万隆精神与发展模式的革命

来源:南方都市报 作者:孙兴杰

  60年前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登上世界舞台的开始,那是一个革命与解放的时代,近代以来形成的殖民主义秩序土崩瓦解,世界历史处于巨大的转折时期。60年后的今天,万隆会议的历史再次举世瞩目,因为世界再次处于一个大转折的时代,这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第三世界在经济上已经与发达国家旗鼓相当,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处于重新构建之中。60年来,第三世界经历了沉浮荣辱,发展依然是第三世界面临的核心问题。60年前的政治独立使第三世界成为影响世界格局的力量;60年后经济独立与发展使第三世界有可能重构近代以来的国际经济规则。

  当年的万隆会议上,新独立的国家朝气蓬勃,试图在美苏两大集团之间保持独立性,印尼总统苏加诺就认为,只有通过第三世界的努力才能在国际关系中重建道德准则,因为它们都曾受殖民主义的欺凌,比欧洲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些目标。殖民主义、美苏两大势力都是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是当时世界性的思潮,而万隆会议就是这种思潮的体现。当然,参加亚非会议的国家基本上是第一次“见面”,因为它们都是新生的,每个国家都遭遇殖民主义,但是境遇也非完全相同,各国的制度、理念也大异其趣,正因如此,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尽量不涉及各国的政治议题,而是寻求合作。

  政治独立需要经济实力作为支撑,万隆会议之后,各国对此体会尤深。在殖民主义的遗产或者废墟上重建独立的政治经济秩序并非易事。历史学家文安立就认为,第三世界的精英中形成的政治方案,往往是他们对冷战两大对手—美国和苏联—所提供的发展模式的有意识的反应。当民族独立已经成为潮流之后,明目张胆的政治干涉已经很难被容忍,美苏在第三世界的争夺主要体现在发展模式上。美苏两国打造了两种完全相对的、理想化的现代化模式,苏联标榜正义、美国宣称自由,第三世界国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很难构建起自己的发展模式。苏联模式内涵的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对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具有不小的吸引力,既可以在短时间内凝聚起力量推行工业化,同时苏联也被认为是反殖民主义的精神领袖。

  作为对苏联模式的反击,美国国内“开发”了现代化理论,一批社会科学家对美国的历史经验进行提炼,想象“第三世界”的未来前景。而马歇尔计划和对日援助的效果也让美国感到乐观,天定命运的意识形态与冷战的需求相结合,创造了各种宏大的设想。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还发表了一本题名《经济成长阶段》的书,副标题就是“非共产党宣言”,反映了现代化战略所内含的冷战目的。

  除了美苏提供的两条道路之外,在拉美地区流行“依附论”,试图走出独立的经济发展道路,真正切断殖民宗主国的控制。很多拉美国家选择了进口替代的发展战略,试图独立发展,但是工业化需要技术、资本,这些要素是拉美国家所不具备的,发展工业就需要进口资本品,但国内消费市场又比较小,这种战略带来的是不断积累的债务。全球市场已经形成依赖,要实现经济的发展就无法与世界市场切断联系,开放而不是封闭是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动力。

  在美苏竞相争夺第三世界的时候,战略价值比较重要的国家可以获得巨额的援助,比如埃及。万隆会议之后的第二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美苏两国都反对英法以的冒险行动。苏联愿意提供资金帮助埃及修建阿斯旺大坝,埃及成为苏联在中东的战略支点,这多少对第三世界的独立立场是个打击。第三世界的独立需要物质基础,但是殖民主义时期的经济关系主要是围绕宗主国建立起来的,第三世界国家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同质性,竞争性大于合作性。到了上世纪70年代,欧佩克对西方国家采取禁运,油价飞涨,第三世界中的石油进口国也受到很大冲击。欧佩克也是在万隆会议之后建立起来的,彰显第三世界经济独立的决心。石油危机之后,产油国率先致富,石油美元成为这些国家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纽带。

  在东亚地区,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东亚四小龙成为佼佼者。通过建立大进大出的出口经济体系,东亚国家实现了基本的工业化,使东亚地区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新的中心。相比于拉美的进口替代战略,东亚的发展模式更成功,拉美在20世纪80年代的债务危机之后陷入停滞,为了帮助拉美走出困境,美国推出了“华盛顿共识”,但是私有化、市场化并没有让拉美走上快速增长之路。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与此同时,英美携手推动新一轮的自由化运动,新自由主义掀起了新一轮的全球化运动。第三世界所呼吁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也没有成效,第三世界日渐分化,本土发展模式的思想普遍流行起来,发掘本土的经验与价值,而不是盲目模仿。其实在1968年的时候,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在《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就终结了关于第三世界的价值判定,而更关注这些国家治理能力的分析。第三世界的发展问题根子还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构建,而不是选择哪种发展模式。

  东亚模式的成功在于强政府+市场经济,一个具有发展能力的政府是第三世界实现经济起飞的关键所在,开放而不是封闭、进入而不是拒绝发达国家的市场。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发展,再次证明市场经济是走向繁荣之路。政府主导之下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大进大出的开放经济体系,融入世界市场体系之中,才能让数以亿计的人口从贫困走向富裕。中国在经济上的崛起,为第三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崛起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二战以来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主要体现了欧美的利益和立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亚投行、丝路基金等,主要为第三世界的发展提供支撑,是改革国际秩序的增量。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革,需要包括中国在内的第三世界的成长和发展,实力格局的调整才是秩序变革的真实动力。

  六十年一甲子,第三世界经历了诸多荣辱,现在又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也就是以发展求和平、求稳定。60年前的万隆会议,标志着第三世界在政治上走向独立,60年后的万隆会议纪念活动确认第三世界在经济上的独立。当经济与政治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时候,第三世界才可能走向国际舞台的中央。

  (作者系吉林大学教师)

star.news.sohu.com false 南方都市报 http://epaper.oeeee.com/epaper/A/html/2015-04/27/content_3413065.htm?div=-1 report 2693 60年前在印尼万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是第三世界登上世界舞台的开始,那是一个革命与解放的时代,近代以来形成的殖民主义秩序土崩瓦解,世界历史处于巨大的转折时期。60年后
(责任编辑:UN656) 原标题:孙兴杰:万隆精神与发展模式的革命

相关新闻

相关推荐

我要发布

热点推荐更多>>

搜狐社论更多>>

南方水灾堪比18年前

检讨抗灾路径依赖,既不在天灾中竖英雄也不忘在人祸中悲悯苍生…[详细]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

客服热线:86-10-58511234

客服邮箱:kf@vip.soh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