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0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上午的议程结束后,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请内蒙古几个市的书记、市长代表留下来,临时召开了一场“记者会”,让现场人士皆感意外。王君代表的立意是,虽然此前内蒙古代表团举行了开放日,但仍有记者对内蒙古团的发展高度关注,“今天正好有机会,让大家面对面交流一下。”
一位跑了五年全国两会的资深记者表示,这种形式的记者会还是第一次遇到,深感意外,收获颇多。不要说现场记者,就是长期关注全国两会的民众,通过公共信息平台,也是第一次看到这样临时动议的两会记者会。与习惯了严格设定议程的记者会相比,“临时记者会”从不同角度显现出了代表团的开放态度。
之于议程内的记者会,无论是上会记者,还是信息发布者和受采访者,都会对问题以及有可能被提到的问题,进行提前设计与准备,以保证会议的质量。而“临时记者会”则不同,记者们并没有提前设计问题,只是基于自己最关心的领域临时发问,代表们会遇到怎样的问题、如何解答,都没有任何准备。所以,“临时记者会”更容易碰触到真问题,从而拉近记者及其背后民众与两会之间的距离。
各显神通“堵代表”是全国两会的一道风景线。之所以要“堵”,很多时候,是有些代表不愿意面对媒体回答“临时提问”,怕答不好,出漏洞或授人以柄。与之相比,“临时记者会”更展现了坦诚和自信的一面。
两会不是一个封闭的议政场,而是要抛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和接受监督。两会会场上参政议政的氛围,能否热烈而具实效,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聚焦问题的意识,由此,前提之一就是代表委员以及代表团能够不回避问题,尽可能给媒体以提问、给舆论以监督的机会。
两会是凝聚共识的场所。而凝聚共识,显然需要“大家面对面交流”,把问题摆出来,讲透说透。从这个意义上说,“临时记者会”虽或许是不经意间的一闪念,却颇值得点赞,其不只展现了代表团在开放和自信方面的进步,也不仅拉近了监督与被监督者的距离,还为更广泛且亲和的凝聚共识,作出了尝试。
燕农(教师)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