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今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将聚焦“依法治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历次全会中,以“依法治国”作为主题还是党史上第一次。舆论认为,这体现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动法治的决心。
作为当代史上的一个重要词汇,公众对“依法治国”并不陌生。17年前的1997年9月,“依法治国”作为中共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首次出现在十五大报告中;两年之后,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这也是我国1982年宪法的第三个修正案。在这个修正案中,一个非常重大的改变,就是把“依法治国”正式写入了宪法,其第十三条修正案规定:“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自“依法治国”入宪以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也不必讳言一股阻碍社会生成法律信仰的力量一直存在,这就是中共十八大报告中所指斥的“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正是因了对社会现实的洞察,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在这种背景下,执政党新领导班子再度聚焦“依法治国”,可谓一以贯之。
众所周知,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只要宪法确立的“约束权力”和“保障权利”的原则得到了社会的普遍信仰,国家就必然具备了长治久安的坚固基础。职是之故,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纪念1982年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的讲话被认为富有深意。在这次讲话中,习近平不但重申“宪法高于一切”,而且强调“坚决纠正违宪违法行为”,“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家有关监督机关要担负起宪法和法律监督职责”。
从重审“宪法高于一切”开始,有心人都会注意到,执政党依法治国的路径已日益清晰。“加强宪法和法律实施,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要以最坚决的意志、最坚决的行动扫除政法领域的腐败现象,坚决清除害群之马”,“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从这样一系列论述中可以看出,执政党如何执政、司法机关如何坚守社会公正的最后底线乃至怎样推进改革,贯穿于其中的关键词非“法治”二字莫属。
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被高度重视的语境中,一些变化看似猝不及防,实则属于水到渠成。2013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几乎同时,信访不再进行全国排名,涉诉涉法信访全面纳入法制轨道;包括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等司法管辖制度在内的司法改革拉开序幕;媒体报道,最高检于2013年底邀请多位专家就官员犯罪从纪委调查向司法程序移交的衔接问题进行讨论,专家认为这意味着针对官员违法违纪的调查程序趋于法制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集体学习的讲话中指出,需要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也需要以法治重建一种社会信仰。而与之相抗,任何有悖于法治、不利于人们建立法律信仰的障碍则需要尽快清除。有理由期待,随着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召开,“依法治国”的前景将更加光明。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