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网站昨天发布发改委、卫计委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出的《关于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实行市场调节价有关问题的通知》,放开非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鼓励社会办医。此前一天,卫计委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已经宣布,欢迎外资来投资办医。
针对放开价格是否会导致民营医院集中涨价的担忧,发改委表示,由于存在竞争,其基本医疗服务的价格会与公立医疗机构基本衔接,不会出现集中涨价局面。但民营医院提供的个性化、特色化等非基本医疗服务价格,将根据市场供求、支付能力等因素自主确定。
对此,我表示怀疑。不要说那些所谓特色化个性化的高端医疗服务会出现高价,就是普通的非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也可能出现比现在稍高的价格。因为非公立医院里,毕竟还存在着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是很难截然区分开来的。并且,医疗服务向社会资本放开,不是只向慈善资金放开。因而医疗服务放开之后,医疗服务价格如果略略上涨可能是必然的,况且社会大概也是能够承受的。
中国医务领域长期存在“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在市场机制下,“看病难”和“看病贵”两种现象是不可能长期并存的。看病难,说明求大于供,接着是会发生看病贵。但是看病贵了以后,一方面将会减少“求者”——— 患者,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会增加“供者”,在市场机制作用下,合理调配社会资源增加医院,从而使看病不难,而最终因为医院众多而良性竞争使看病费用也降下来——— 使看病也不贵。
我国“看病难,看病贵”两种矛盾的现象能够长期并存,其实是因为医疗领域中的“玻璃墙”长期挡住非公立医院进入的缘故。如今允许非公立医疗机构的进入,起码可以缓解“看病难”的问题。
可是,引进民资、外资如果只是解决高端医疗服务,那是作用不大的,如果不能解决或者起码是缓解“看病贵”的问题,那么“看病难”得到缓解的意义也是不大的。因为它减少的一部分医疗服务的需求与得到医疗服务的是同样意义上的人的生命和健康。
引进社会资本办医,增加大量的医疗服务机构,增加大量医疗服务的总供给,到头来自会降低医疗服务价格。可是这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能还时间不短。
从根本上来说,解决“看病贵”,只有完善我们的医保制度,提高医保金额。本周二,国家卫计委已经宣布,我国全民基本医保的制度框架全面建成。可惜,我们的全民医保制度还只是个框架,个人的医保金额尤其是农村居民个人医保金额很低,不足以解除人们对“看病贵”的担忧。
据统计,医改五年来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总共投入的经费达到了3万亿左右。这3万亿并不多,每年只有6000亿,而我国现在一年的财政收入高达12万亿,完全可以在这一块再增加一点。目前我国经济处于下行阶段,需要一定刺激。而国家财政在全民医疗方面多投入一点,只有正面作用而几乎没有负面作用。
我们现在不清楚五年来的3万亿,投入公立医院有多少,投入全民医保又有多少?我建议,在开放医疗服务领域之后,国家财政在医疗方面的投入完全可以向医保投入倾斜,增加全民医保的金额,稍稍缓解普通民众的“看病贵”问题。
现在公立医院正在深化改革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将现有的三条补偿渠道———政府补贴、药品加成收入和医疗服务收费中,去掉“药品加成收入”一条,变成两条渠道,破除以药补医的机制。政府的卫生部门能否将这样的改革措施同样施之于非公立医院,非但不允许非公立医院以药补医,并且也同样地给予政府补贴。如此,也能稍稍缓解“看病贵”的问题。(作者系财经评论人)
本版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