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鳌经济论坛正在举行。与往年关注后危机时期美国经济不同的是,今年对中国经济政策的关注度空前。
原因在于,4月以来,随着中国经济增速下滑的担忧加剧,给中国经济微刺激成了热门词。而一些迹象似乎在证明着微刺激的真实性。铁路总公司上调今年的全国铁路固定投资和新线投产里程,预计投产新线6600公里以上,加大棚户区改造力度等“铁公基”项目的重启,让人隐约感到踏上了过去政府主导下的刺激经济印辙。微刺激会不会演变为“穿新鞋走老路”,从而制约政府职能转变、产业结构调整等深化改革的进程,不能不让人有所担心。
中国经济该不该微刺激?关键不在经济增长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而在其增长是否足够真实,以化解今年极其严峻的就业压力,同时具有可持续性。就经济增长的目标看,尽管世界银行近来下调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地区的GDP预期目标,市场也普遍认为今年全年增速将低于去年的7.7%,但几乎没有人怀疑经济增长仍可保持在7-7.5%的合理区间。当然,经济增长更真实的指标是发电量,2014年初日均社会总发电量相较上年确有下降,这增加了人们的担心,但并不能凭此就说,中国经济已到需要刺激的紧迫关头。事实上,发改委曾就此表态:发电量疲软与经济形势无关。
由此看来,当前所谓微刺激已经全面启动的说法,要么是制造声势的气球,要么就是猜错了决策者的心思。上调铁路固定投资和新线投产里程可以视作信号吗?换一个角度看,过去高度依赖““铁公基”时期,既给铁路留下了巨额债务,也留下了许多半拉子工程。这些工程如果不完工,铁路改善负债表固然困难,还会造成更大的浪费。就此而言,上调铁路固定投资未必只有刺激经济这一个目标,还可能有收拾过去烂摊子的意图。同理,与其说棚户区改造是为了刺激,不如说是为了民生,其带动下游产业刺激经济的作用,只是附加值。
那么,微刺激的说法何以如此火热?大约出自两个方面:一方面,从外部环境看,尽管美国经济的复苏极其真实,但远没有达到很快会加息的地步,相反,美联储的鸽派新掌门耶伦在反复强调复苏势头低于预期,这为美国在退出QE的同时延长其零利率政策创造了环境。而经济表现不如美国的欧盟,在多年的审慎之后,内部开始讨论实施零利率至副利率政策的可能性。日本则在享受着刺激性的“安倍经济学”的最后盛宴。全球最主要经济体的刺激性政策,似乎为中国也实行刺激政策提供了共同暗示。保尔森就呼吁,中国也应该实施“理性的刺激”。此外,与中国处在同一档次的新兴经济体,则多数在遭遇美元回流带来的痛苦。这种情况,在今年可预见的时间内还会反复出现。可以说,今年中国经济的外部环境远不乐观。
另一方面,从内部环境来看,尽管中国内部的深化改革已经在多数领域启动,但改革红利还远未发挥出来。虽然在互联网金融带动下,居民获得了从监管空白处套利的机会,但有争议的监管措施正在不断推出。而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资本主导的中小微企业仍然不够活跃。这些情况,形成了经济增长的主导权仍然掌握在政府手里的表象。而没有实现社会资金的普遍参与,经济增长的空间必然有限。
面对这种纠结,该怎么办?以投资带动是最简便和短期内最有效率的办法。但是,经过2009年以来的强刺激,这种办法已有边际效应递减之势。更重要的是,假如这样做,只会强化政府的审批监管职能,从而使建立权力清单、规范政府行为的改革滞后。如此,即使刺激有些疗效,也将被冲销抵扣。
刺激的话不能轻易说,政策更不能轻易出台。提高对经济增速下滑的容忍度,咬牙通过改革要红利,唯有如此,经济政策才能避开总是两难的境地。4月10日的博鳌论坛年会开幕式,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主旨演讲也指出,我们不会为经济一时波动而采取短期的强刺激政策,而是更加注重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努力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徐立凡,华夏时报总编助理,资深媒体评论员。以国际问题、宏观经济为主要方向。
(独家专栏约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