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5日,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召开,意味着中央第三轮巡视启动。在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王岐山要求,今年要全面完成对地方的常规巡视,要“瞪大眼睛发现问题,不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中央首轮巡视揪出不少“苍蝇”、“老虎”;第二轮巡视后,已有24人被调查,其中包括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金道铭、云南省原副省长沈培平两只“老虎”。
构筑反腐的篱笆,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是根治腐败的关键所在,而巡视制度就是这样一项好制度。
巡视制度之所以能“发威”,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制度创新。比如,一改过去巡视内容比较宽泛、按部就班等做法,实行巡视组组长、巡视地区和单位、巡视组与巡视对象的关系不固定;组建巡视组组长库、一次一授权;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再比如,巡视的地点、巡视的对象、巡视组的组长副组长,包括巡视办公地点、巡视最后的报告、巡视结果,都向社会公开,透明度的提高令社会效果明显。这不仅提高了中央巡视组的反腐效能,也激发了反腐制度活力。
今年巡视工作又有新动作。这轮巡视在常规巡视之外,首次进行“专项巡视”,巡视对象有科技部、复旦大学、中粮集团。一时间,“专项巡视”成为社会关注热点。
“专项巡视”最早出现在今年1月,王岐山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所作的工作报告中提出,“创新组织制度和方式方法,探索‘专项巡视’。”在此次中央巡视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上,王岐山再提“专项巡视”,“要实施组织制度创新,机动灵活开展‘专项巡视’,使之成为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专项巡视”的特点在于“问题导向”,即针对特定问题、特定领域、特定人员开展巡视,哪个地区或单位问题多,就向该地区或单位派驻巡视组。此举打破了此前“5年内巡视一遍31个省区市”的巡视“规律”,可以更好地发挥中央巡视的震慑力。
“专项巡视”会发挥巡视监督的威慑力,让巡视形成压力。不光是被巡视的单位感受到压力,对于其他单位也是一种警示。另外,还可以促使各地方各部门主动采取措施,预防某一问题的出现。
公众盼望着“专项巡视”的制度设计落到实处,巡视组瞪大眼睛发现问题,竖起耳朵探查动向,让巡视工作取得更多实实在在的成果,才能凸显反腐威力,交出群众满意的答卷。□文/李绍飞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