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则“广州民众明年起可查公务员工资及明细”的新闻在门户网站刊出,其具体内容实际上是新修订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监督预算办法》。该《办法》将部门决算草案按经济分类编报支出,并细化至款级科目。理论上讲,公众可以通过各部门决算查知各部门公务员工资等开支情况。具体公布到什么程度,则还“需要有关部门统一安排”。
必须明确的是,被热传的这则“民众可查公务员工资及明细”,并非字面看来的公职人员(尤其是官员)工资收入的透明化(尽管这是公众最希望看到的新闻事实),而是基于人大监督的制度设计、正在逐步细化中的预算监督。通过部门决算来推导出该部门公职人员工资、津贴、补助开支的整体(以及平均)情况,与官员财产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二者都很重要,但于权力接受监督限制而言却显然属于完全不同的两个层面。
新修订的《广州市人民代表大会审查批准监督预算办法》,或将预算监督的艰难进程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不仅是国有资本经营、公共财政、政府性基金、财政专户管理资金及社保基金五大预算账本将全部提交人大审议,实现全口径的预算监督,而且对部门决算数据的详尽程度提出更进一步要求。按经济分类编报并细化到款,所可能达到的直观效果在于,人大以及公众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到财政拨款的具体用途、数额,让去向和数据都不再模棱两可,这应当属于公共财政监督正在不断接近的目标。
公务员晒工资、晒奖金,所可能达至的社会效果,是否包括消除社会公众对公职人员收入的一些虚高想象,这一点还有待数据支持。起码按照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委主任委员欧阳知的设想,经由这一数据细化的努力,是“希望实现收入透明,让大家看看公务员的工资,有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依靠国家财政供养的公职人员,其薪资收入情况如何,当然不能长期处于不公开的状态,该项数据的公布(而且越详细越好),将有助于从机构、部门的层面对公务员收入的基本面做总体把控。如果有虚高,那么公开相关数据或有助于该类“误解”的消除,但如果确实存在不少部门隐性收入过多的情况,则有赖人大监督的强硬出手做干预,甚至以反对票表达态度。
扎紧政府的“钱袋子”,社会对预算监督的期待不可谓不高,而且广州能在该领域做大胆的尝试与推进,值得肯定。但与此同时,公众所“误解”的另一个方面,官员财产的公开与监督改革,真的也能有新的进展。有人大代表谈到公务员薪资情况的公开,认为“具体到某个人可能不现实,但可以按照行政级别的档次来公布,每一个级别的工资是多少”,其所认为“不现实”的方向,便正是目前推进缓慢的公职人员财产状况的披露进度。为什么具体到公务员个人,就存在难度,这些难度能否量化,是否同样有“虚高”的嫌疑?
事实上,如果仅是通过部门的决算数据对公务员群体的工资状况做现象观察,可能无法从根本上完全消除公众长期以来对公务员群体收入状况的所有想象。相对于公职人员个体和家庭的财产状况而言,具体到机构、部门薪资等数据,依然会显得较为笼统。相应地,通过公职人员收入与开销的日常观察与比较来实现个案化监督,也变得存在较大难度。公众对一则预算监督新闻的格外兴趣,超出新闻本身,或许起初只是源自语义上的一点“误解”,但这份“误解”却满是期待——— 对推进官员财产公开进程的期待。
部门决算细化,公务员群体的大体薪资水平可查,与公务员个体财产、收入状况的接受监督,并非同一概念。但二者对于构建对权力、权力者以及权力行为的全方面监督,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硬起来的人大预算监督,有望管住政府花钱的手;透明起来的官员财产,则能让公职人员个体的那只手,接受社会公众的紧盯。改革不妨多元并进,尤其是官员财产公开,早该有新的进展了,不是吗?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