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马年之初,引爆国内新闻媒体与社交网络的重磅话题是这座所谓中国“性都”的南方城市。央视关于东莞色情业的报道实在不能算是真正的新闻,不过还是引起了躁动。在许多人质疑媒体“重口味”报道声色场所的同时,社交网络上“东莞挺住”的呼声不绝于耳,由此引来网友戏谑:“东莞地震了?”
愤怒的理由之一,是媒体曝光侵犯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小姐”。卷入查处行动的那些女子听了这些“打抱不平”的话会感激涕零,但对“小姐”的同情实不能遮蔽了对“老鸨”的嫌恶。与愤怒之声同时出现的,是卖淫合法化的论调。按照实用主义的逻辑,合法化可能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法律与现实间的冲突;可是,能否让那些女子摆脱弱势,还是个问题。卖淫不可能“阳光化”,“笑贫不笑娼”只不过是说辞而已。还有一种说辞,认为“存在即合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对这种“必要之恶”心安理得。
坊间传言,声色场所对东莞的经济贡献率了得,解决了许多人就业,等等。如此这般,东莞“娼盛”的背后,的确值得深挖。在全国推行经济的绿色转型之时,东莞去“黄”已势在必行。
一位自称在鞋厂老板卷资跑路后,因生活所迫堕入风尘的名叫“娟”的女子,去年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采访时说:“我宁愿在鞋厂工作,至少在那里我可以靠双手过活,而在这里,我得靠自己的身体。”
对于一座城市,靠弱女子的身体,终归是挺不了多久的。 新华社记者 王家全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