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严重怀疑这篇文章的出处。但从根本上来说,出处已不重要——它能产生,就说明这文章中所透露的心态被视为“普遍存在”,这才是更可怕的地方。
一段来历不明的“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被称作是某公务员的来信,就这样堂而皇之由媒体广为传播。继而,民众口水跟上,羡慕嫉妒恨,矫情发嗲怨,啥都有。炒作很成功啊!
一篇充斥着拜金气息、藏不住攀比之心、无操守无底线的所谓“自述”,值得这样追捧吗?媒体除了追求轰动,能不能长点智慧考量一下你所传播的价值观?难怪《纽约时报》都有人想要去收购。
简言之,这公务员的所谓心声,无非是,自己辛苦干了几年,也没干啥实事,也没升职也没加薪,而他所拿来参照的同学,却锦衣玉食,妻荣子贵……
这里头逻辑很可疑。首先,公务员岗位真像你所说那样除了务虚别无建树了吗?还是你自己缺乏开拓进取精神,没发展力量让梦想照进现实,去安心进取,做些接地气的事?就你这么一“自述”,中国数千万仍在各自岗位上勤勉工作的公务员形象,全给毁了。
再者,你所拿来比较的群体,有代表性吗?豪宅豪车豪校,是一小部分群体的生活方式,原非大众。你这样一比,觉得自己寒碜了,委屈了,赶紧辞职换地儿了……多可笑的逻辑!分明是为自己追求优越生活找借口,满大街的人,你还可以换些来比比的。
追求优越生活也没错。可笑的是,通篇的“自述”里,缺乏从心底里服务社会、奉献个人力量的意识。这样的意识水平,走到哪里,无非还是继续羡慕别人,发嗲卖乖的状态。决定你在务实还是务虚的,归根结底是你自己的工作态度。
还好意思说曾经是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有了这个称号,社会就应当把你像宠儿一样养起来吗?这称号就可以证明你一辈子都是个人才吗?优秀除了能力出众,还有品德、胸襟、气度、社会责任感与身体力行的实践担当。你有吗?你在工作过程中发展出来了吗?躺在过去的荣耀中来抱怨现状,真不是“优秀”者的作为。
我严重怀疑这篇文章的出处。但从根本上来说,出处已不重要——它能产生,就说明这文章中所透露的心态被视为“普遍存在”,这才是更可怕的地方。
不免想问发布此信的媒体:反思公务员热,促进公务员群体职业素养提升,诸如此类,都可以有很好的方式。可这篇除了催生公众口水,就公务员岗位这个“香饽饽”究竟还香不香进行激辩之外,还在传达什么?追求物质,攀比享受,一切努力只求个人显达……恰恰忽略了达成这一切的根基——所谓厚德载物,德之不存,物将何依?
社会飞速发展,物质丰盛而精神匮乏,欲望膨胀的后果人类在共同承担。明天去向何处?不论公务员个人愿景,还是中国梦、世界梦,都是在呼唤着精神力量的迅速增长,以求与物质相匹配。如此才有真正夯实长久的丰盛。只求功利,只知利己,已被充分证明失败。
身为媒体,你自己方向不明,不能传播正能量,不给大众增长信心,却还在继续煽动这些拜金攀比的负能量,相当务虚,有悖职业操守。何以对得起你所拥有的社会资源?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对公务员如是,对商人如是,对媒体,更如是。
所以,回到根本上来说。不论考不考公务员,辞不辞职,未来怎样,取决于个人当下的动机——你所做的这些选择,冲着什么目标而去?
当官、经商、或其他职业,都是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服务社会。不然,古人说了,不如回家卖红薯——“自述”的这位公务员别小瞧这话,相较于整天“务虚”还不知足的你,人家把红薯卖出去,耕种贩卖者,或非优秀毕业生,虽无三豪,其贡献,却当真比你大——红薯充饥健脾实惠养人,多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