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一批省部级贪官纷纷“落马”。回首过去一年,中国反腐很给力:平均每月一名省部级高官“下马”,每两天一名厅级以上干部“中箭”。《纽约客》说,中国反腐打击面逐渐上移,超出预料。有美国网友感叹:“我们美国人怎样才能有个‘中纪委’?”
然而,尽管中国“抓老虎”“打苍蝇”的决心和力度令世界惊叹,但反腐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从国外经验看,若要持之以恒、行之有效地遏制舌尖上、车轮上、卧榻上、礼品上的各种腐败,还须从思想认识、制度设计、严格执法、有效监督、上行下效等诸多方面不断完善和提高。
在芬兰流传这样一句话:公务员可以接受一杯啤酒和一个冷三明治,但如果喝上一杯葡萄酒那就危险了。在北欧,这真的不是一句玩笑话!前瑞典副首相萨林当年用公务信用卡买了几盒巧克力,被指挪用公款,引咎辞职,葬送了大好前程。
如此高官却栽在这等“小事”上,可见一些国家对于贪腐的“零容忍”态度。瑞典人就是这样,可以容忍普通人犯错,但绝不容许官员以权谋私,哪怕只有1克朗。
态度的背后,是制度的“笼子”。瑞典是世界上实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实行政务公开的国家,不仅制定了一系列信息公开制度,而且政府或公共机构的书面公函、财务报告等,只要不属国家机密,都得向公众和媒体开放。
在瑞典,无论是政府更迭、还是新官上任,会被媒体或公众查个“底掉”。在职官员若被怀疑贪腐,也要乖乖接受公开调查,而且被调查的内容细致到保姆费、垃圾清理费、电视费等。就这样,瑞典官员“赤裸”地在生活在“阳光下”。
在“制度笼子”以外,媒体的“较真”也是一种警醒,一种震慑。就拿萨林来说,要不是瑞典记者穷追猛打,一直追查到银行,调出萨林的全部刷卡记录,这件“小事”也许不会演变成逼她下台的“大事”。加之瑞典法律森严,审计部门严格执法,萨林的下台就成为必然了。
回望我们,从“表哥”到“房姐”,再到很多的“香艳日记”男主角,不也都是在媒体大众的咄咄目光下现了原形。事实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媒体的监督威力巨大。
除了媒体监督,上级对下级的纵向约束,以及来自同级监督部门、社会、公众和媒体的横向监督,也都必不可少。无论是权力的决策者还是具体执行者,都应被纳入问责范围之内。
当然,在制度制约、媒体大众监督、以及严格执法的基础上,领导干部带头清廉,也起到了上行下效的作用。北欧一些国家的领导干部、上至总统下至党团领袖,就常常骑自行车或是挤公交车上下班。这不禁让人联想起当下时兴的庆丰包子铺“主席套餐”,虽然没有大篇说教,但在群众心中树立了清廉亲民的好形象。
在全球廉洁国家排行榜上,北欧的芬兰、瑞典等国一直名列前茅,被公认为“廉洁净土”。从北欧反腐的经验看,贪官要“秒杀”,“制度笼子”更要扎紧。制度反腐是根本,监督执行是关键。勿以恶小而为之,将贪腐之念扼杀在萌芽。
我来说两句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