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想起孔丘这句话,是因为最近有些新闻有点不像话。 春天的3月里,有个新闻很热闹,是说《狼牙山五壮士》被从课本里“删除”的。这个新闻是伴随着88岁的抗日老英雄、狼牙山五壮士之一的葛振林老人3月21日在湖南的逝世而“引申”出来的,一开始是说上海的小学课本删除了,紧接着是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里头也删除了。那可是全国可用的本子,这下事情弄大了。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人赶紧出来说,出版社只是将该课文由小学五年级新课本调整到四年级的自读课本中去了,“不是删除只是调整”(见3月25日《新京报》)。也不知道为什么这个负责人没把自己负责下小课本情况弄个全清楚,过了两天,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又出来辟谣,说“目前,《狼牙山五壮士》仍在小学语文课本中使用”(见3月26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报道的措辞很干脆,说,针对近日部分媒体报道“小学语文教材删除课文《狼牙山五壮士》”一事,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今天澄清了这个谣言。《狼牙山五壮士》一文被选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语文》第九册,目前该教材仍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谁是“谣言”的始作俑者?显然,是我们的记者大人。我国的教材情况比较复杂,有全国的,有地方的,有传统的,有革新的,有正宗的教学课本,有课余的自读课本,始作俑者不作详细核实,那么一咋唬,还真的仿佛是“删”了。这个“删除”新闻一出笼,全国评论一片喧闹,网上网下,报里报外,铺天盖地,应接不暇。据说现在的时评和网评是“公民写作”时代,这个“删除”新闻就成了一种情绪的最好出口。可是到后头一回头,发现评论的对象就错了大半,尴尬滋味,不太好受。 一个假新闻(或者说是“半假新闻”),就这样被炒糊了。反思一下,我们的习惯做法就是依赖“报载”,进行“公民写作”,当“公民写作”发展壮大之后,如今几乎成了“功利写作”,这个从若干个网站的时评作者交流BBS上可见一斑。这些平台上,每天集中发布“发稿信息”,某某某报用了,谁谁谁发了,这个本来也无可厚非,集中了信息,能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可是,帖子的标题常常成了“喜帖”“银子哗哗响”之类,“功利心”昭昭然。 现在大抵就是这样,一个新闻出来,不管人家新闻真假,不管自身拳脚如何,大家都齐上阵,匆忙码字,时评一番。当然,网友跟帖评论是没有稿酬的,另当别论;而向报纸时评版投稿的,“银子哗哗响”可是重要目的。时评从被褒扬的“公民写作”,发展到如今的“功利写作”,这大抵是时评开始蜕变的一个标志,这样的时评普遍失去了“品质”,见报的时评版面也渐渐变得有些面目可憎起来,这样下去,我看是危险的。 我在报纸编辑“读者论坛”版,我是今年春节后接手这个版面的,一年半之前,我也曾编过这个版面一段时间。中间断开这么一年半之后,发现现在时评队伍的无比壮大,与一年半前不可同日而语。现在每天接收到大量的时评,天南地北,各色人等,谁都在写,的确是很“公民化写作”了,这些大作看得我眼花缭乱。一二三四,首先其次,你若说非,他偏说是。说实在的,水平高的还真是少,许多“群起而评之”的时评,去掉新闻由头,之后可用的也就那么一两句话。 奇怪的是,有的以“时评”评“时评”的“反驳”之评论,甚至没有将人家的东东看完,就开评开驳了。更奇怪的是,这样奇怪的“反驳”文章,也有能够见报的。我本人就曾遇到过一遭。笔者不才,在某晚报刊发了一篇所谓的“时评”,很快该报又刊出了一篇对我拙作的“反驳”评论,我看了忍不住“乐而开怀”。这个评论作者大约是没把我的评论看完就开写评论啦(看完了而看不懂几乎是不可能的),哈。我说的主题是“民意支持率是一把尺度”,文章肯定民意,肯定民意中多数人对当地领导人的廉政承诺“持负面态度”。可一本正经批驳我的文章,主题竟然是“不可迷信承诺”!你说,这么可爱的时评作者哪里找去!时评之浮躁,可见一斑。 现在的问题,不仅仅是时评变得浮躁、变得功利,而且时评之前的新闻也浮躁、功利起来了,匆忙采写,急忙发稿,以引起“哇声”一片为骄傲。这背后有新闻竞争等等因素是催化剂,但记者和媒体自身不端是关键。这些年来,多少似是而非的“愚人节”般的假新闻,是这样“诞生”的?新闻记者的“功利写作”,与时评写手的“功利写作”略有不同,前者喜名,后者重利;所以,记者的“公民写作”大抵也是“功名写作”了吧。 ( 责任编辑:柳剑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