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近举行的一次廉政建设和反腐斗争问题专题讲座上,北京市纪委副书记王翔总结了现阶段违法乱纪案件的4个特点,即职务性违纪案件不断发生,且占案件总数的很大比例;党政一把手违纪情况较为严重;科级干部为受处分人员最多的职级;违纪违法人员表现出极大的贪婪性,从开始简单的对财物的占有转为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和对经商的渴求。
若用数字模型来演绎“问题官员”现象,它一定是橄榄型,中间粗两头细。上边是违纪违法的党政一把手,总体数量不多但杀伤力大;下边是不良的机关办事员,他们没有拍板权,且在行风评议中也是重点监督对象,稍有小动作就有卸职丢帽的风险,因而格外地小心谨慎;中间当然是人数最多的科级干部,他们之所以成为这只“问题橄榄”的主体部分,个中原因,大有嚼头。
科级人员受处分最多,与其特殊身份有关。在地方政府的权力运行谱系中,科级干部位位于权力神经末梢,处于重要的临界点:跃上一个台阶即为处级,名副其实地跻身“领导干部”之列;后退一步就是办事员,千头万绪的工作任务得靠他们去执行与落实。承上启下的重要身份,决定了科级干部有了拥公权以自重的条件,直面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群众的工作特点,也使少数人借机敲诈群众成为可能。在地方政府中,科级干部在数量上与不在级的“普通干部”平分秋色,在权力有着普通干部难以具有的优势,更容易闯断腐败红线,不必奇怪。
科级人员受处分最多,是受社会诟病的“科长经济”的必然结果。近年不少地方出现了公共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个人化的趋势,导致官场生态被权和利污染,这就是“科长经济”出现的社会土壤。它使公共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肠梗阻,使政府运行成本大大增加、基层政府形象受到破坏。当病灶无限扩大溃烂成疮,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时,及时启动的行政自我纠错程序就会将这一个个“病毒”拦截在纪律“防火墙”外。换句话说,“科长经济”肥了少数科级干部,也为越来越多的科级干部挖下了陷阱。
咬开科级人员受处分最多的“问题橄榄”,我们能看到很多值得警惕的问题。比如具体到某个部门来说,大量科级人员屡做小动作违规违纪,至少说明了局长、处长们管教不严。他们如果是“问题局长”、“问题处长”亲自带坏的,情况会更可怕,往往挖出一个,就能查出一串,是典型的腐败窝案。一个单位的科长能否普遍做到安分守己,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单位的廉政生态。对科级人员受处分最多这只“问题橄榄”,纪检监察机关一定要好好嚼,细细品。
( 责任编辑:柳剑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