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公安局长的道歉给倾听留空间

如果深圳涉警事件只是舆论事件,解释就好,但它需要在执法中寻找解决途径。给警察提供指引手册,划定警权与权利之间的边界,则是此次舆论普法分享的一大诉求,理应被清晰地听到。

  深圳涉警事件,陈姓警察已经送学习班学习,等待处理。宝安公安分局局长周兆翔6月10日出面道歉,认为部属的表现“不如一名公民”,被卷入的女士已经接受道歉。随着事件在事实上逐渐明朗,舆论当中的争论反而激烈,涉警事件中的各种情绪反应冲撞于一炉。

  分局局长对此事的表态,值得肯定。他在认同设点盘查的合法性时,同时批评部下的表现低于公民正常水准,其潜台词是:作为一名警察,除了具备公民的一般素养,还应该在遵守法律上符合执法者资格。这是警队中一种清醒的声音,不应该被淹没。

  同时,个别警察也在微博上表达了另一种声音,对批评涉警的人高喊:“你以为你是谁?”这种声音的代表面能有多少,暂且不议,但是它作为警队中偏激的声音,与分局局长的表达是有背离的。这种背离的最大坏处,是它进一步挤压了倾听与分享的机会。

  迄今为止,深圳涉警事件表现出来的诉求有愤怒,有辩解,有拒绝,有反思,有痛惜,但就形势观之,倾听似乎无从立足,它被挤到了一个边缘的位置上。这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其实,不同的立场也应该能互相倾听,不同情绪之下,分享不该被断绝。

  深圳涉警事件之所以在事发二十天后发酵,就是因为当事人的遭遇在社交媒体上被听到了、看到了。倾听成为揭露的导火索,但又遗憾地迅疾熄灭。而涉警事件中民众的恐惧感,法律在条文与执行中的区分,警民关系的现实互动,这些必要的部分都没有被充分倾听。

  社会在讨论中,分享对警察法、对身份证法的看法,分享一个更好的警民关系如何成为可能,分享执法中文明与野蛮的差异,分享一个现代政府下的警察和衙役家丁的悬殊,等等。这些分享看似离题万里,但没有倾听就不能固定,没有倾听即不能拥有。

  即使这种表达会被理解为“公知腔”,但重要的是要看到涉警事件所折射的社会内耗与撕裂,已经严重到必须设法停止的地步。立场困住了各方,立场已经把各方“监禁”了太长时间,以致于往往以岗位鄙夷倾听,以立场拒斥分享,最后就是暴力的循环与陈陈相因。

  在警察把当事女性强制传唤回派出所的路上,他们之间的对话已经路人皆知。这次车里的对话,就是本次涉警事件的舆论缩影。陈某完全听不进对方,他的言语不是“分享”而是“压服”。警车里“倾听”与“分享”的丧失及隔绝,与现时舆论场中的局面何其相似?

  舆论当中,沉浮着的各种声音,很多时候都是对持有相反立场者的刻薄概括——恶警与恶人、执法者与破坏者、好人与坏人——实质上,因为倾听无能、分享无路,所有人也都在等待高一级的裁断,而标签化与丑化最容易办到,仇恨在等待的时候滋生蔓延。

  如果深圳涉警事件只是舆论事件,解释就好,但它需要在执法中寻找解决途径。给警察提供指引手册,划定警权与权利之间的边界,则是此次舆论普法分享的一大诉求,理应被清晰地听到。若民众与警察在舆论中能够分享对法治社会的共有理想,更是乐见其成。

  总之,因为能倾听,周兆翔的道歉不是对警察认同感的道歉,而是对警权无故扩张、侵犯个人权利的道歉。社会掀起警察法与合法查证程序的学习热潮,不是否定警察,而是要分享一种可能性,指向一个目的地——在这个目的地里,拥有真正职业荣誉的警察是公民的保护者。

  (搜狐评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谢绝任何的形式的转载,申请转载请联系本公号)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