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星空

减少干预,才是真正尊重人才尊重科学

科学研究,不分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都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作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国家扮演的角色应当是服务者+管理者,服务应当优先管理。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中,更不能口惠而实不至!讲了就必须要做到,而且一定要‘面子’和‘里子’一起做!真正让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名利双收!”这是李克强总理在5月30日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九大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被会场掌声打断了3次的讲话。总理的一席话,激发了在场科研人员的强烈共鸣,最终也将化作他们接下来工作中的殷殷期待。

  1978年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是万马齐喑的中国知识界被重新唤醒的历史时刻。从那时起,科研工作者再获尊重,他们的价值和地位也被重新认可。但正如李克强总理指出的,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一直在喊,但“面子”和“里子”是否一致,还要打上一个问号。就饱受学者们诟病的科研管理体制来说,无论是那些已经锒铛入狱的教授校长,还是依旧在表格的海洋中迷失方向的青年学者,他们都是体制痼疾的受害者。尤其是那些因为经费问题被处分乃至入狱的学者,假如当年的科研管理体制是合理的,他们完全有可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与1978年之前整个社会在宏观结构上将知识分子边缘化不同,今天的教学科研人员已经拥有不错的物质回报和社会认同。存留的问题在于,科研体制的设计首要目的还不是为了服务科研人员,而是为了管理、监控科研人员。再者,在奉行表格主义的行政管理体系下,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行政管理群体。这些群体成员分布在高校科研机构,也分布在科技、教育、两院、基金会等部门,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利益自主性。

  以行政管理的手段管理科研人员,后果当然非常严重。总理在讲话中举了6个例子,除了第一个例子是强调对基础学科的投入,其他5个例子,不同部门对大学实验室楼层多少有不同规定,基层科学人头费被严重压低,科研人员1/3时间用于填表格,“星期天工程师”案例,以及学者升副处级不能享受市场期权激励等等,都在反思目前科研管理体制存在的束缚作用。

  科学研究,不分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都需要一个自由的空间。作为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的重要推动者,国家扮演的角色应当是服务者+管理者,服务应当优先管理。由国家出面,制定规划和纲要,提供基金支持,这些都是极为必要的,尤其针对很难产生直接回报的基础学科更是如此。但除此之外,科研体制应该尽可能保证科研人员的自主性,尽可能让他们少一些事务性的消耗,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而不是平添烦恼。

  李克强总理打了一个比喻,政府对科研的管理有时候像“对小学生”一样。不客气地说,有个别高校和科研机构,行政人员针对科研人员的管理,不但像小学生,更像犯人,采取的是一种不信任、强怀疑的态度。可以说,在每一次严格细致的发票审核背后,建立的都是行政人员满满的职业认同,消耗的却是科研工作者的宝贵精力。

  李克强总理在会上直截了当地强调:“要给广大科研人员必要的自主空间和自主权,让他们独立自主决策,科学有效管理,尽量少干预或不干预。”这并不是说要放弃对科研项目和人员的监督,而是要摒弃此前“事前审批”式的思路,改为“事后监督”的途径。毕竟,从来就没有创新是靠行政审批产生的。科研资助,像极了国家层面针对学者的风险投资,创新往往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只要减少干预,规范操作,倾力服务,让广大科研工作者安于研究、葆有信心,创新的层出不穷,就一定是大概率事件。

  (搜狐评论独家原创,未经许可谢绝任何的形式的转载,申请转载请联系本公号)

专题策划:搜狐评论